假如清军没入关会是怎样?

以丹聊历史 2024-12-08 16:00:46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军入关被视为明清交替的关键节点。

然而,人们不禁会遐想:若清军当年没能进山海关,大明是否就能避免灭亡?中国历史又将踏上怎样截然不同的轨迹?

01

需要明确的是,大明并非直接亡于爱新觉罗氏之手,而是被闯王李自成终结,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如此一来,问题的焦点或许应转变为:若清军未能入关,南明是否有机会翻盘?但实际上,南明的状况堪忧,老朱家的王朝彼时已病入膏肓,内部腐朽不堪,矛盾重重,难以对局势产生根本性的扭转,其翻盘的希望着实渺茫。

那么,是否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就能顺利开启新的朝代篇章呢?实则不然。在当时的局势下,除了南明与大顺,西边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张献忠与李自成并非上下级从属关系。

早在崇祯初年,义军首领是王嘉胤,但其不久便遭奸细谋害,继任者王自用也未能长久。

此后,包括张献忠和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在内的 30 多路反王各自为政,分道扬镳去拓展势力。彼时,李自成仅是高迎祥的手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献忠的地位高于李自成。即便后来高迎祥身亡,李自成继承闯王名号并攻克北京,但张献忠始终保持着独立地位,且两人关系不佳,围绕汉中这一战略要地相互攻防。

02

倘若清军不入关,长城以南极有可能形成类似三国时期的鼎足之势。而处于这一局势下最为不利的当属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往昔,大明需两线作战,一边抵御满清,一边镇压义军,首尾难顾。如今局势变换,李自成的大顺则成为了 “夹心饼干”,甚至面临更为严峻的三线作战局面。

其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扛住压力,二是难以支撑。

若李自成未能扛住,历史很可能重回清军入关的轨道。例如,若大顺兵败,南明从怀帝进入山东,彼时立誓为崇祯报仇的八旗定会趁大顺兵力分散、山海关防守薄弱之际,就近攻取山海关,进而占领京师周边及山西等地。

此后,便会如历史进程一般,与南明反目,挥师南下,将老朱家、张献忠等各方势力逐一剿灭,最终实现天下一统,与真实历史的走向不会有太大偏差。

若李自成侥幸扛住,鉴于八旗与南明在崇祯死后曾为盟友关系,即便李自成联合张献忠,胜算亦不大。李自成若想求得生机,唯有期盼对手犯错,将三线作战的压力减为单线。

从当时情况看,爱新觉罗家族领导的满清已完成从部落到王朝的转变,且整合了蒙古诸部,多尔衮、多铎、阿齐格、鳌拜等一众能臣猛将以及洪承畴等谋士皆在,创业团队正朝气蓬勃,内部出现严重问题的可能性较小。相较而言,南明内部瓦解的概率颇高。

彼时弘光帝形同傀儡,文官中东林党与阉党争斗不休,武将中江北四镇、福建郑家等势力林立,利益冲突一触即发,极易分崩离析。

历史上福王、桂王、唐王等相互攻伐,争夺正统之名。唯有南明陷入如此混乱局面,方能减轻李自成在南边的压力,为其留存一线生机。但倘若这种混乱局面持续过久,局势则会陷入僵局。

如此一来,满清虽未入关,汉地十八省却可能重现五代十国的乱象,南边纷争不断,北边则类似契丹的存在。这相较于清军入关后的历史进程,或许是更为糟糕的结果。

除非在这场混战中能出现一位如赵匡胤般的人物,迅速终结乱世。那么,这位人物会是谁呢?是李自成本人?还是拥有名将李定国的张献忠?亦或是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南明军方大佬?战局变幻莫测,难以预测。

03

然而,站在个人立场,在南明众多义军、诸王及其背后势力中,最令人期望成为胜利者的当属盘踞福建的郑成功家族。

在清军无法入关的假设前提下,郑家或许是君临天下的合适人选以及诸多可能性中的最优解。

从个人能力方面来看,以海盗身份起家的郑芝龙,到抗击清军、打败西方殖民者的郑成功,再到与康熙对抗十余年的郑经,祖孙三代展现出了较强的领导才能,这保证了郑家在较长时间跨度内拥有不错的领导者与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契合平定天下从乱到治的需求。

与李自成、张献忠不同,郑家与士绅群体并无根本性矛盾。

这一优势使其有可能取代历史上的大清,与文人阶层达成合作。如此一来,即便满清日后有机会短暂入关,也会因缺乏合作基础而孤立无援,难以在中原长久立足,最多如五代时期的辽国一般,劫掠一番后便退回北方。

更为重要的是,若郑家在南明分裂后拥立唐王,光复故土并接受禅让,以其海贸起家的背景,中国极有可能赶上大航海时代的末班车,从而在军事、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不至于大幅落后。

毕竟,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近代大清那长达百余年的屈辱史令人痛心疾首,而郑家或许是那个时代最具潜力避免这一悲剧发生的群体,尽管这或许只是一种乐观的高估,但也为我们对历史的多元思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文本来源 @玄九尘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08
评论列表
  • 2025-01-07 01:12

    [抠鼻]郑氏反攻清王朝也够呛。三藩之乱时郑氏的表现已经证明其能力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