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考古队检测秦始皇陵的土壤,意外发现地宫上方的封土土壤水银含量高得出奇,超出周围土壤10倍。
2002年,考古队进行第二次检测,揭开了封土土壤水银含量奇高的秘密,证实了秦陵地宫储有巨量水银。
01秦陵地宫为何储存大量水银,可谓众说纷纭:
有人说,水银是用来炫富的,因为秦朝水银产量稀少且珍贵;
有人说,水银是用来防盗的,因为它含有剧毒,所以秦陵地宫至今没有遭到盗掘;
也有人说,水银是用来防腐的,秦始皇虽然已经死了2200多年,但他的尸体依然保存完好,还栩栩如生地躺在棺椁中;
还有人说,水银是用来炼丹的,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因而在地宫里储备了大量水银来炼制灵丹妙药。
真相究竟如何?考古学家一一解读。
第1种猜测:炫富。
秦朝以前,人们把水银的原料——丹砂当做颜料使用,把水银当做治疗疥疮的药物。
春秋战国时期,水银还被用来制作鎏金鎏银器物。
在秦朝人眼里,水银就是一种药物和材料,尽管在一些贵族墓葬中也发现了水银,但并不像陪葬金银珠宝那样作为财富的象征。
第2种猜测:防腐。
水银的确能使尸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腐败,但这种认识是宋朝时才发现的。
宋朝上流社会流行用水银浸泡尸体,大臣们以死后获得皇帝赏赐的水银为荣。
据说,大臣死后得到御赐的几斤水银,灌进腹腔,就能让尸体在很长时间内栩栩如生。
1277年,宋理宗陵墓遭西夏人盗掘,已经入土21年的皇帝看起来竟像熟睡的样子,盗墓者将宋理宗的尸体倒悬,从腹中流出来许多水银。
第3种猜测:防盗。
有传言说,过去进到秦陵地宫的人无一不暴病身亡,就是因为吸入了高浓度的汞气。
但水银有毒这事直到汉朝才被人发现,秦朝人并不知道,地宫里的水银只是“碰巧”起到了防盗的作用。
第4种猜测:炼丹。
秦始皇晚年痴迷炼丹,把自己都吃成药罐子了,可还是在49岁就草草告别了历史舞台。
灵丹妙药帮不了自己长生不老,料想始皇帝也不希望在地底下继续见到这些“劳什子”。
02以上4种猜测均被反驳,不足采信,然而还有第5种说法,其可信度更高。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地宫水银是用来模拟百川江河湖海的,它们相互间还可以流动。
北魏的郦道元和东晋的王嘉也在文献中有同样的说法,让人不由猜测:“地宫水银难道是对秦帝国地理版图的再现?”
秦始皇一生勤勉,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亲力亲为。
那时的公文都用木简或竹简书写,《史记》记载,光他每天批阅的奏章就重达120斤。
而这只是他日理万机的一小部分,统一六国后他还先后5次巡游全国。
当时的道路交通十分简陋,虽贵为九五之尊,也只能坐在一辆木轮马车上一路颠簸,辛苦程度不难想象,可他都坚持了下来。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肉身进入另一个世界。
那么秦始皇死后,地宫就是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的寝宫。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模拟出以帝国水系为骨架的版图,就相当于在寝宫里放置了一幅大秦帝国的版图。
由此可见,秦始皇是多么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维护他的统治!
说到这儿,该揭晓封土土壤水银含量奇高的秘密了。
其实封土土壤本身没有水银,但由于封土覆盖在地宫上方,地宫水银挥发后,上升到了封土,导致封土土壤水银含量变高。
千古一帝秦始皇,多少秘密墓中藏。
秦始皇下葬时,秦二世害怕泄露地宫机密,将修陵工匠全部活埋在墓室里,手段何其残忍!
可无论他再怎么强大,也不能“穿越”到现代阻止科学家对这座皇陵的考古。
机关算尽,到头终是梦一场,你说呢?欢迎留言。
*喜欢你的阅读,【清沁话文史】坚持原创输出,觉得不错的话,请记得【关注】+【点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