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上新:AI主播闪亮登场,全程0失误!前途无量还是隐忧重重?

浅唱低吟 2025-02-13 10:06:22

晚上八点,我家的客厅,大家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新闻。

平时这个当口,爸妈总会调到央视新闻,看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发声”。

今晚的气氛和以往有点不一样。

电视里,一个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不是熟悉的主持人,而是一位全由计算机生成的AI主播。

他一开口,字正腔圆,毫无差错。

对时政的播报,严谨有序,全程无卡顿,仿佛一台运转完美的机器在工作。

可我妈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这AI主播,说得再好,心里总觉得没情感,空空的。

”这种机器人化的感觉,让这个夜晚有了一丝无言的争议。

AI主播试水:央视和地方媒体的实验

其实,不止是央视,早在今年初,许多地方媒体也开始试行AI技术。

比如《杭州新闻联播》此前就推出了全数字人主持的新闻节目。

通过高精度建模和语音合成,这些AI主播可以无休无止地工作,完全零失误,迅速成为了新闻领域的焦点。

一开始,大家还充满好奇,赞叹这些高新技术。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AI主播上岗,人们的喜悦变成了怀疑。

比如,在一次突发报道中,机器人的冷静回应显得尤为突兀,观众们开始质疑,严肃的新闻播报真的应该如此机械化吗?

AI技术的优点与争议:降低成本还是抢岗位?

AI主播的出现,确实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不少便利。

全天候无休、全优表现、不用担心情绪波动,这些都是AI的天然优势。

对于媒体公司来说,制作成本降低是不言而喻的好事,更能应对突发新闻的需求。

但事情总有两面。

AI的出现,让一大批辛苦学习、勤奋工作的播音专业学生和现任主播感到了危机。

一位在央视工作多年的老记者私下里说,“如果都让这机器来,咱们这些主播以后还有什么用?

我们辛苦学来的技能,突然就变得无足轻重。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不断升级。

有人认为,AI可以处理那些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释放人力去做更有创意的内容生产。

而反对者则坚信,人类主播的情感共鸣和现场应变,才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所在。

播音专业学生的选择:坚守还是转型?

这种技术变化,直接波及了传媒教育领域。

许多播音专业的学生开始反思,过去认定的“字正腔圆”真的还管用吗?

某高校的一位播音专业学生坦言,她已经考虑跨专业考研,转向法律或者数据分析这种更有“前途”的领域。

她说:“与其硬着头皮和机器竞争,不如早点转行。

”但也有学生选择和AI共存,学习人机协作的技能,增强即兴采访或深度报道能力,力求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行业内的专家建议,传媒教育应加紧改革。

在课程中增加AI技术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新工具,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

同时,强化调查报道和跨文化沟通等“高门槛”技能培训,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媒体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面对AI冲击,传媒教育和行业的应对之策

面对这场技术革命,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教授提出了“模仿”与“创造”的区分。

他认为,当前的AI技术主要在“模仿”层面发挥作用,而“创造”仍是人类的强项。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报道和信息核实方面,机器无法替代记者的现场判断和深入调查。

此外,新闻伦理方面的价值判断,如隐私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权衡,仍需要人类来主导决策。

因此,教授强调,我们应该拥抱并学习AI技术,但也要认清其局限,不让机器完全掌控我们的工作。

新技术的应用是历史必然,但我们也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利用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新技术的引入意味着新闻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赋能型”的转变。

短期内,基础性和重复性的岗位可能会缩减,但深度内容生产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却会变得更加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学会如何利用技术。

在这个由AI驱动的新时代,也许新闻业的竞争不再是“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更多是“人借助机器”的合作。

正如摄像机并未让文字记者消失,AI主播也终将成为新闻工具链中的一环。

那些主动拥抱技术、持续学习创新的个体与机构,才会在未来的新闻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变革不仅是挑战,更是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

面对AI的崛起,我们无需恐惧,而是要积极适应新环境,共同迎接充满机遇的未来。

0 阅读:24

浅唱低吟

简介:浅唱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