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巨头“水淹七军”事件:可乐战争,我们为什么输了?

围炉话今朝 2025-03-27 10:04:36

国产饮料品牌天府可乐登上法院破产,令众多网友尤其是川渝地区的消费者大为震惊。对他们而言,天府可乐承载着十几二十年的记忆,是童年的味道与家乡的情怀,谁都没想到它竟陷入如此绝境。

昔日辉煌今何在

天府可乐后续迅速澄清,破产清算的只是老股东早年注册的公司,新公司运营正常,品牌会存续,产品也会继续供应市场。即便如此,大众心中仍难免遗憾。

如今天府可乐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超市、小卖部不见其产品,广告中也听不到它的声音,与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相比,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想当年,天府可乐作为国宴用饮料,巅峰时市场份额高达75%,如今却被边缘化,实在令人唏嘘。

其实天府可乐的衰落只是国产碳酸饮料全面溃败的缩影。幸福可乐、汾煌可乐、崂山可乐、非常可乐等一众本土品牌,曾经也是市场宠儿,如今大多已消失,即便还在市场,也如天府可乐般艰难挣扎。

如今人们讨论可乐口味,话题几乎都围绕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本土可乐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不仅可乐品类如此,北冰洋、正广和这类有本土特色的碳酸饮料,日子同样不好过。

即便有情怀加持,国货品牌加起来的市场表现,仍远不及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任何一家,双巨头牢牢占据约九成市场份额。人们不禁疑惑:碳酸饮料并非高端产业,本质都是卖糖水,技术差距极小,为何本土品牌难以抗衡两大巨头?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探寻究竟。

跌宕岁月中的沉浮

中国本土碳酸饮料产业起源于19世纪末。留洋人士察觉到商机,从西方引进机器和原料在国内建厂。20世纪20年代,长三角、武汉、重庆等地出现几十家汽水厂。

但随后连年战争重创本土产业,可口可乐等洋品牌趁机涌入。它们依托美国工业体系压低成本,产品售价亲民,本土品牌因依赖高价进口原料,不提高售价就亏本,在价格战中迅速败下阵来。

新中国成立后,洋品牌撤出,其留下的工厂及幸存的本土工厂被国家接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8个大型国营汽水厂,也就是中国八大饮料厂。

诞生了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北冰洋汽水、正广和汽水等品牌。这些国营厂根据地方特色和大众需求,研发出特色产品。

如北冰洋汽水加入真橘子酱和橘油,正广和汽水融入盐成为功能性饮品,崂山可乐添加中草药并用咖啡豆提供咖啡因,天府可乐配方由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研制,推出后大受欢迎,年销量突破20万吨,还出口美国。

然而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再次进入中国。此时它们已成为财力雄厚、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一进入就使出国营厂从未见过的营销手段。

可口可乐在卖场促销,捆绑生活用品做赠品,还冠名电视节目;百事可乐邀请香港巨星代言,营造时尚潮流氛围。这些操作让国营厂及其上级单位认识到,长期缺乏竞争的国营厂效率低下,老旧生产线和冗余人员配置导致利润微薄,资金匮乏使其无力与巨头在价格和宣传上竞争。

于是双巨头提议与国营厂设立合资公司,国营厂提供人员、厂房和销售渠道生产洋可乐,双巨头投入资金和管理经验,帮助国营厂升级,实现理论上的双赢。

在上级指示下,除上海正广和因股权纠纷未参与,其余几家国营厂纷纷与双巨头成立合资公司。以天府可乐为例,百事投资1070万美元,天府可乐以资产折价730万美元投入,转让商标和配方,双方持股60:40,外方拥有最终决策权。

合同规定第一年只生产天府可乐,之后同时生产两种可乐并共享渠道,上级要求天府可乐生产销售比例不低于50%。

复兴之路的荆棘

但事态很快失控,力挺天府可乐的原高管相继离职,广告消失,配方被换,口味大变,销量和市场曝光度大幅下滑。而百事可乐借助销售渠道销量飙升,由于未明确产量占比执行年限和违约惩罚,合资公司大幅削减天府可乐产量,最终几乎只生产百事可乐,天府可乐品牌逐渐消失。

更离谱的是,合资公司销量可观却连年亏损,拖垮天府可乐,使其沦为特困企业,最终将股份全部转让给百事。据透露,合资公司需高价向百事购买浓缩液,导致利润所剩无几。

类似情况在其他本土品牌也在上演。北冰洋、崂山可乐等与双巨头合资后,遭到打压与雪藏。如天津山海关汽水,外方拒绝提供浓缩液又允许自行调配,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口碑崩塌。

世纪之交,参与合资的7个国营汽水厂大多失去自有品牌和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水淹七军”事件。至此,双巨头成功占领中国市场,国内80%饮料厂沦为代工厂,双巨头市场霸权地位难以撼动。

21世纪初,民营企业试图分一杯羹。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主打民族情怀,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为口号,主攻农村和小城市市场,2006年巅峰时占据17%市场份额。

但双巨头反击后,百事推出低价大瓶装可乐,可口可乐推出低价玻璃瓶可乐,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农村市场,非常可乐在大城市又因宣传和包装被年轻人认为老土,市场份额迅速缩水。

与此同时,国营老汽水厂品牌尝试复兴。2008年,天府可乐起诉百事追讨品牌和配方,胜诉后重新经营。北冰洋经艰难谈判,以4年内用自身品牌生产碳酸饮料为条件收回经营权,重新研制配方后于2011年复产。八王寺、崂山可乐、山海关汽水、亚洲汽水等品牌也回到原公司手中。

但老品牌复出之路艰难。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凭借市场统治地位将价格控制在3元一瓶,本土品牌因从零起步且追求独特口感,使用高成本原料,价格普遍在5 - 8元一瓶。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情怀支付差价,结果不言而喻。市场9成份额被双巨头占据,本土品牌只能分食一成。像北冰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年销售额也仅是可口可乐的零头,勉强维持生存。

而天府可乐连年亏损,2021年亏损1800万,2022年前5个月亏损400万。破产乌龙事件,反倒因消费者抢购,让天府可乐旗舰店销量一日暴涨7倍。

情怀虽能成为品牌“免死金牌”,但有保质期。曾经热爱国货汽水的一代人步入中年,饮食习惯改变,而从小熟悉双巨头的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国货品牌未来靠什么对抗双巨头,仍是未知数。看似简单的糖水生意,实则蕴含诸多复杂门道与挑战。

文本来源@赛雷三分钟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