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上岸了…什么?是全班上岸!”4月20日,青岛大学官微以有趣的标题发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考研录取喜讯,2021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02班26名学子全员通过国家A类分数线,并全部获得A区高校拟录取资格,“双一流”高校和世界名校占比92.31%,创下学院人才培养新纪录!据悉,26人中,5人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20人考研上岸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顶尖高校,1人将赴英国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深造。4月21日,记者采访了这个班的部分师生,探访全员“研”值拉满的秘籍。

“学生们自身非常优秀努力,都很‘卷’,但他们不是偷偷藏起来‘内卷’,而是互帮互助式的‘共卷’,抱团攻坚克难。” 2021级辅导员王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班级班风好、学习氛围好,大家都朝着相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彼此督促。全班同学始终秉持着“不断超越”的精神,在互竞互励中携手共进,把“不让一个人掉队”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同学之间不仅各自努力,还互帮互助,看到好的学习资料就在班级群里共享!”班长徐骏杰被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博),他告诉记者,班级的每个宿舍都制定了计划表,大家上午早起去学习,晚上还上晚自习,回到宿舍后同学们还谈论下当天遇到的问题,大家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我们宿舍一块起早贪黑地组团去学习,互帮互助,相处得跟兄弟一样。” 徐骏杰说起他们宿舍的情况,宿舍10个人(包含其他班2人)全部上岸,其中同班的5位同学保研,1位出国留学,4位考研。保研的招录工作在去年10月份就结束了,考研初试当天,保研和出国的同学买了鲜花、横幅等去迎接考研的同学;考研同学复试之前,保研的同学根据面试的经验,模拟面试现场的评委,帮助即将面试的同学反复演练,进行重点问题的提问,积累面试经验。

副班长周雨梦被吉林大学保研录取,她所在宿舍的同学也全部考研“上岸”“我们宿舍考试时候大家起得都比较早,一起早出晚归,早8晚11这种,平时也会适当放松一下,学习氛围挺好的,大家要学一起学!” 周雨梦向记者介绍女生宿舍的学习氛围,她表示,所谓优秀从不是独木成林,而是在相互照耀中生长出整片森林。据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截至目前共有6个宿舍全员考研“上岸”,其中徐骏杰和周雨梦所在的宿舍全员均被“双一流”高校及世界名校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1级本科生共有8个班,大二专业分流时通过学院层层选拔和考核,从中组建了2个创新班,在本届研究生录取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02班实现全员考研“上岸”,创新01班的25名同学中也有88%的同学考研“上岸”,捷报频传。
采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老师细致指导见证学生成长徐骏杰告诉记者,除了个人努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班主任沈兆存老师、辅导员王尊老师等学校老师都给同学们很大的帮助。如学院精心准备“加油包”慰问备考学生;班主任沈兆存老师定期召开班会,谈论学习的进度,有不会的问题直接在班会上提出来,现场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会定期找每位同学单独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情况和阶段问题,帮助每一位同学分析备考遇到的问题,为他们加油打气,助力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据辅导员王尊老师介绍,学院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大一入学后,就为学生们选聘优秀的硕博研究生导师担任学业导师,开展一对一的学习指导和学业规划,学生们在低年级就有机会进入课题组,参与实验,因为真正实践操作过,在考研复试的过程中,面对考官实验相关的提问时都应对自如,底气更足。在导师的鼓励下,每位同学都以负责人或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包括若干国家级及省级项目,均取得了优异的成果。班上的同学们在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互联网 +”等多个比赛中屡获佳绩。


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2021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02班硕果累累,班级累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次,校级优秀一等奖学金及其他各类奖助学金近百项,17人获评青岛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既为升学积累竞争优势,也为后续学术发展筑牢根基。
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软实力”为考研助力记者了解到,在班级的成长历程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始终是同学们青春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偏远山村的支教课堂到城市社区的公益服务,从科技助农的田间地头到环保行动的街头巷尾,班级成员的身影始终活跃在需要温暖与智慧的地方。全班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2000小时,参加科技科普活动10余场。班级多名同学获评优秀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同学们用专业知识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课,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用行动诠释“00后”的担当。

周雨梦暑假期间曾去淄博参与过长者食堂志愿服务,并与老党员深入交流,她告诉记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锻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面试和评委交流时,没有那么怯场。志愿服务中协调多方需求的组织沟通能力,科研实践中培养的严谨逻辑……这些看似与考研无关的“软实力”,恰恰成为备考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徐骏杰提醒师弟师妹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保持节奏比冲刺更重要,专注做一件事时,一定要屏蔽干扰。周雨梦也分享说,保研前期的规划比后期的冲刺更重要,要把功夫都用在平时,而不是大三之后再考虑保研,要“提前规划+持续执行”,空想焦虑无用,坚持实干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