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对国内观众相对陌生,多年前看过《四月三周两天》至今念念不忘。这部罗马尼亚电影《核磁共振 R.M.N.》故事主轴围绕着外地劳工,也牵涉宗教、种族、人权、动物权益、移民等道德问题。男主角为了生计,离开罗马尼亚的家乡到德国屠宰场打工,后来受到言语侮辱而出手伤人,被逼潜逃回到家乡森林小镇。
重回家乡的男主角,没受到家人的热情对待,妻子冷漠、儿子行为古怪而软弱、父亲病重,因此感情投放在面包厂担任主管的旧爱。偏偏面包厂久久请不到当地人要引入外劳,小镇居民却讨厌虽无过犯但感觉面目可憎兼双手污糟的斯里兰卡人(泛指所有外劳),总之就不想有外地人来到小镇,担心缺口一开,后患无穷。
电影上半部分围绕着男主角潜逃家乡小镇后,众人与他的互动及感情延续,从他对儿子的教导下,可透视他是个怎样的父亲,身处怎样的森林小镇;进入电影下半部分,面包厂引入外劳后引起整个小镇的反抗,以至遭到人身伤害的袭击行动,可见居民的严重排他仇外情绪,继而进入电影宣传的重点——17分钟的一镜到底的辩论。
老老实实说,17分钟的长镜头只是定镜,没有任何镜头调度,但26个演员在教堂里举行的居民大会轮流发言,的确是一道照妖镜。电影一直平静地带出外劳并无过错,面对袭击也没做任何反抗,让观众看着一个个小镇居民骤变成奸角,自私自利地为了自身感觉而激烈排外,并用投票方式而无理踢走外来者,以民主掩盖道德。同时那些奸角并非恶形恶相,而是坐在你我身边,甚至生活在同一小镇空间下的隔离邻舍,转眼间可能戴上面具就会为保利益而袭击他人。
这场长镜头激辩,最重要带出的是,小镇居民无视问题症结,大多居民其实宁愿拿取救济金而不工作,面包厂请不到本地人才引入外劳,如最后买包厂没人开工而倒闭,居民吃不到面包又会如何⋯⋯小镇居民本来住在明媚平静的家园,没有人希望性情大变而激动反抗,就是感到生活或许将有大变化,才决定群起站起来抗争,眼前的外劳可能真的无辜,却担心终有一日只要其中一人作恶,随即恨错难返,所以宁枉勿纵,有杀错无放过,先做丑人也不想别人有可能负我伤害我。人性恶疾,就是这样矛盾。
最矛盾是,导演将男主角放在这个两难之处。他本来就是离乡别井到外地打工的外劳,因为被言语侮辱才出手而回乡,但家乡小镇却遇上同样问题,只是角色一转,被逼害者变成逼害者,男主角却没有站在任何一边,一心只希望获得面包厂旧爱的热情宠爱,但他们在夜晚肉帛相见却说不出一句打从心底的“我爱你”,而另一边厢还有婚约的老婆,却将一切看在眼内。
同样地,旧爱是讲求人权的面包厂主管,大条道理站在道德高地,认为人权理应是普世价值,她却公然违反道德搞婚外情,最后更在另一任职于国际保育组织的男人面前裸体更衣。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有矛盾冲突,都站在纲线之上,世上难有绝对的好人,到最后结局更留有一大疑团。是人不是人,是熊不是熊?透过小镇上的野熊,既是人类的恐惧,也是人类的面具,或许只有最没人理会的小孩子,最能看清世界,甚至有预言的能力。
说到尾,电影原来改编自十多年前的真人真事,发生于一个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外劳悲剧。原来罗马尼亚的种族更为复杂,当地既有罗马尼亚裔,又有匈牙利裔,亦有德国裔,还有吉卜赛人的忧虑等等,周边更有毫不讲理的野生动物。历史往往在重复,往往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电影原文片名《R.M.N》取自罗马尼亚语“核磁共振显影”的缩写,最后阶段男主角拿这老父的检查显影图片,就像从一件件排外事件里,揭示当前欧洲移民潮甚至全球移民大势的残酷现实,却没有真正的结局,也不可能知道当中的所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