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问道无常之我命由我不由天》第四卷:悟道
第六十六章 于士焕的秘密(二)前文链接:第四卷第六十五章
邱处机早就来了,他站在讲经堂的另一个入口处,静静地观察着庵堂里的动静。
在此之前,邱处机和师兄来过这讲经堂多次,不过那时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觉。及至今天,看到堂内鸦雀无声的会众,不由感慨师兄教导有方:堂内坐了七八十个人,此时都静静地翻阅着手上的经本,看上去都是心无旁骛的样子。
邱处机也看到于士焕和冯玉恒最后赶来,看到于士焕一扫平时的威风跋扈,到了这里突然安分了不少。冯玉恒的神态与前两天倒不大一样,之前他那个年龄不应有的疲态已经消减了不少,眉目之中绽放出一些年轻人特有的神采来。
“宜迟应该和他沟通不少。”邱处机想道, “他们年纪相仿,又都是当地人,宜迟说出来的话,只要玉恒能够听进去,自然是有益的。”正这样想着,看到宜迟查点完人数坐了下来。
看着更加静寂的庵堂,邱处机知道自己该出场了。
莫名的,他还是有些紧张,虽然今天要讲的《道德经》,正是自己平时读熟、领会透彻的章节,不过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开讲,紧张还是有一些的。
邱处机轻轻地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这才大踏步地登上讲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道德经》中的一个章节,平时大家想必都读过,有哪位弟子可以告诉我,这段讲的什么意思?”邱处机长吟了一段《道德经》中的文字后,目光在庵堂之内巡视一圈,问道。
“师叔,我知道!”杜凌之把手举得高高的,邱处机随手一点他就站了起来,说道: “这是讲做人要加强自我修养,先要管束住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战胜别人!”
“嗯,不错!”邱处机听杜凌之三言两语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由点头称赞,目光又看向大家, “还有谁有别的理解?”他的目光寻找着于士焕的身影。
于士焕看到邱处机的目光四处巡视,不由心中一虚,赶紧低下头去。他虽然身材高大,不过坐在最后一排,未免就被前面的人挡住了许多,此时再把头一低,脸几乎要贴到前面的桌子上,自然是整个人都藏了起来。
于士焕自以为藏得严实,不过邱处机虽然是第一次登台讲经,他于经典却十分娴熟,登上台后看到众弟子目光灼灼地看向自己,他反倒沉静下来,就好像自己原本就应该站在这台上一样。所以此时他心定气闲,目光敏锐,只是大约在庵堂中一扫就看了个大概,看着那个恨不得要隐身的蓝色深影,他不由走下台去,向会众中走了几步。
一时,众人的目光都随着邱处机向后,堂内静得几乎只能听到邱处机的脚步声。
于士焕把头埋在胳膊之间,耳朵却格外留神堂内的动静,他的呼吸此时都有些要屏住了,脸有些憋得通红,他觉得时间实在是过得极慢、极慢。
邱处机向后走了两步,看清楚了于士焕的形态,不由微微一笑,手轻轻向旁边一位正踊跃举起手来的会众说道: “你来说。”话音未落,人已经轻巧地转回身,向台上走去。
于士焕已经紧张得出了一身汗,听到邱处机点定了人,这才微微抬起头来,斜着眼睛往四周一看,看到邱处机已经走回讲台处,这才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那个被点名的会众站起来,侃侃而谈,原来他却是从“死而不亡”的角度说开来的,从人们普遍希望的健康长寿,说到道教神仙的“死而不亡”,听起来倒也自成体系,很有一番道理。
邱处机站在台上,静静地听着那名会众讲完,点了点头说道: “说得不错。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确乎在于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理解,从而能够于个人修行有益,或者能够为生活做适当指引。就我个人修行而言,我将这一段理解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说到这里,邱处机目光又微微一扫,然后将这几年的修行中对这段话的体会与力行一一道来。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围绕着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展开的。
邱处机站在讲台上娓娓而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样清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其实是面对以及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本所在。
他慢慢讲着,仿佛看到当初那个离家出走的十几岁少年,那时他就已经是一个心意坚定的人,只孤身一人就敢冒着大风雪在山中前行,虽然步履维艰,虽然生命仿佛一刹那间就能随着那呼啸的北风消逝,可是他仍然固执地向前走去,带着些悲怆,带着些茫然。
那一刻,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吗?当然不,那会儿他急着要改变即将来临的命运,根本无暇去认识自己。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要改变命运,首先要做的当然还是认识自己。
他又想起了美玉王,美玉王认识自己吗?在他人生的终点之时,美玉王是那样神态安然地离去,那一刻,他或许是认识自己的吧?只是却再也来不及更好地发挥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不,他在年轻时就有那么辉煌的成就,只是最终却能逃脱两手空空的命运。如果他早些认识自己,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应该会的,就像师父一样。
师父当然是认识自己的,在他得道之初,他就已经清清楚楚地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又要向着什么方向而去。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受尽挫折而初心不改。所以在他得道之后,他愿意用所有时间、所有精力来收徒、传道,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都用来发展全真道,这样才能在山东创办轰动一时、如今仍然颇有影响的“三州五会”。
师父自然是认识自己的人,认识了自己的人才会活得更明白。
邱处机一边思考,一边把自己的经历慢慢讲来,讲到最后,他不由看定了会众,问道: “在座的各位可曾想过,你们可曾清楚地认识自己?”
听邱处机发问,会众中有人不由睁大了眼睛若有所思,有的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年少的杜凌之听师叔讲得有趣,兴致更高了,他不由说道: “原来我觉得认识自己是最容易的事,只是现在听师叔这么一讲,才明白原来认识自己却是最难的。”
听杜凌之说出这番话来,邱处机不由微微一笑: “刚开始努力想要认识自己的时候,自然是最难的,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这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清晰。”
于士焕坐在最后一排,刚开始还想藏着不让师叔看到,及至听师叔讲到精微深奥之处,不由自主地把头抬起来,睁大眼睛看向邱处机。
邱处机在众人之中自然也看到了于士焕,不过此时他没有安排提问的流程,只管继续按照思路讲下去。
接下来,邱处机讲的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有不少弟子曾经说过,我们修道之人只管静心打坐、修炼自己的内心就好,却与他人何干?却不知道,但凡我们生于这个世上,终究不能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即便选择在深山修炼心性,也应该明白,心性的改变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就只是为了修行而避世,还是为了更好的入世而修行?”
讲到此,邱处机不由将话题一转: “所以经典中有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哪位弟子可以告诉我,作为我们修行之人,是胜人者来得重要,还是自胜者来得重要?”
“自然是胜人来得重要。”坐在前排的一位弟子说道, “我们若与人争斗,自然最好是能够大获全胜,如果力不能胜人争斗又有什么意思?”
堂中会众此时都回答踊跃,邱处机也就不再用手指点,只是示意他们自由发言。
“师叔说的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这时,宜迟一边想一边说了起来,语气仍然是慢条斯理: “我平时除了读经就是掌厨,每当我读一本经书,觉得自己理解得不够时,就会下死功夫再去读去,直到读明白了为止。到读明白的那一刻,心中实在是无比畅快!我想这应该就是师叔所说的‘自胜’。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对于我来说,看起来就是‘自胜’来得更重要一些。”
“宜迟师兄平时与人交好,不与人争斗,自然觉得战胜自己最了不起。”坐在最后一排的冯玉恒忍不住说道, “师叔,我与宜迟师兄不同,譬如有时候,心里想要解决的仇敌如果就在眼前,你当场战胜了他,心里自然畅快无比!”冯玉恒一时仗着性子说起来,说到这里却看看邱处机,又不由停了下来。
“接着说。”邱处机示意道。
冯玉恒低下头去想了片刻,又抬起头来说道: “师叔,其实我现在迷惑得很,刚才那么想就随口那么一说,还请师叔详细解释,到底是‘胜人者’重要,还是‘自胜者’更重要?”他这样一说,又显出原来迷茫的样子来。
“士焕,你怎么想?”此时,邱处机已经走到了于士焕跟前,不由对于士焕说道。
(未完待续,欢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