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苏州吴县,一位在明末清初文人圈子里叱诧风云的才子——金圣叹,被无辜腰斩!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虽然带着一丝狂傲,却因冤屈而死,真可谓“剑胆琴心,死得无辜”。

故事源于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的上任之际。彼时,苏州一带正值饥荒,街头巷尾行乞者遍布。新任县令任维初不仅不施恩惠于饥民,反而私自盗卖公粮3000多石,肆意中饱私囊。对那些交不起税的百姓,他更是施以酷刑,逼得无辜民众“鲜血淋漓,俯伏而出,不能起立”。连朝廷的探花叶方蔼,也因一文钱而遭罢官,民间戏谑之声随之四起,竟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歌谣,让人哭笑不得。
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去世,苏州府设灵堂以示哀悼。金圣叹与同伴们借机前往孔庙哭灵,跪请严惩任维初的贪污腐败。此举引发百姓广泛支持,众人纷纷前来声援,场面一度热烈,气氛愈发紧张。
然而,巡抚朱国治与任维初早已暗通款曲,不但对秀才们的呈帖不闻不问,还下令抓捕呈帖的骨干分子。朱国治更是连夜向朝廷谎报军情,诬称秀才们抗拒纳军饷,乱闹不休,震惊先帝之灵,要求“斩立决”。

起初,朝廷并未捕捉金圣叹,但随着事态升级,他最终也未能幸免。当时的金圣叹或许还未意识到,他将成历史的牺牲品。他曾因腰斩《水浒传》而声名显赫,未曾想命运之神却以同样的方式将他送入绝境。
金圣叹的死可谓不明不白,其冤屈令人心痛。鲁迅也曾感叹:“就是论事,倒是冤枉的。”在行刑前的表现更让人唏嘘不已。行刑当天,他指着狱卒送来的饭菜,幽默地说道:“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这份洒脱与幽默,令在场之人感到心疼。

在行刑前,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和莲子泪如泉涌,悲切不已。金圣叹却依然从容,为了安慰他们,他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悲痛欲绝,难以对下联。金圣叹于是自顾自地说道:“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随即,他吟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这副生死诀别的对联,字里行间传达出无尽的情感,令人感慨万千。
除了对联,金圣叹临终前还留下了三首诀别诗作,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遗憾。第一首是与族兄金昌的诀别,抒发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第二首《与儿子雍》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第三首《临别又口号遍谢弥天大人谬知我者》,更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无奈与不甘。
金圣叹冤死不久后,任维初因其他罪名被斩,而朱国治也遭吴三桂的军队杀戮,并分食其肉,死得体无完肤。这无疑证明了“苍天有眼”,贪官污吏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金圣叹的故事教会我们,历史的悲剧往往是权力与腐败的交织,尽管正义来得迟缓,但终究会降临。虽然金圣叹死得冤屈,但他的才华与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金圣叹的故事如同一曲悲壮的琴音,令人心痛,却又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