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过是赵国的背锅侠

说不尽的历史风采 2023-03-10 23:18:17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赌上国运的一战开始了。

这场战争参与人数多达上百万人,任何一方败亡,都是难以承受的代价。从前期的战争结果来看,赵国节节败退,最终退守长平。不过在赵将廉颇的坚守下,秦军也不能在进寸步,真正进入相持阶段。

我们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历史就是,秦用离间计使赵王撤下廉颇,换赵括为帅,赵括纸上谈兵,进攻失利,最终失败。

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赵括身上,而在于赵国身上。

打仗打的就是国力,再越大规模的的战争中显得越为重要。在本次战争中制约赵国的就是国力,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粮食。

在秦国拿下巴蜀之地后,秦国有了这个天然粮仓,虽然整个秦国一直在进行高强度的战争,但是其粮食却一直没有短缺过。纵观整个长平之战,秦国的粮草依然在源源不断的补充。

而赵国呢?在廉颇的坚守下,秦军毫无办法。然赵国内部却已危机重重,粮食成了赵国最大的问题。在这时廉颇与赵王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廉颇坚守,但是赵国国力不允许。再加上离间计的作用,赵王果断的换下廉颇,启用赵括。

当赵军的粮道被截断粮草被抢后,赵国的后勤保障出现了极大地问题,赵国向六国借粮,在秦国远交近攻的政策下,六国无一国愿借粮给赵国。

此时战争的选择权并不以双方意志为中心,而是赵国的国力所决定。缺粮的赵军此时只有两条路可走,突围或者投降。当时的战争模式,如果战败,战败方大部分还是能回到自己国家的,当然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确实出乎天下人的意料。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投降是不可能的,只能突围。

结果都知道了,本就饥肠辘辘的赵军含恨一击,没能突破虎狼之师的秦军。再加上秦军的招降,赵军突围失败以后集体投降。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赵括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小,他的出现和决定都是在局势的推动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廉颇能继续坚守,或许能耗到秦军撑不下去的一天。当然,这只是可能。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