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实体店,一种奇特的景象正在上演:顾客们拿着手机,对着商品不停地拍照,却很少有人真正购买。
他们将实体店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试衣间”,而真正的交易却发生在网络平台上。
实体店的老板们叫苦不迭,高昂的租金、水电费和人工成本让他们不堪重负,有的甚至贴出了“求高抬贵手”的告示牌,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和辛酸。
一些专家却声称电商并不影响实体店,这不禁让人疑惑:究竟是谁在自欺欺人?
实体店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
顾客们习惯于在线下体验,线上下单,这种消费模式对传统零售业的瓦解是显而易见的。
江苏一位女子在实体店拍照比价后,在网店下单,却看到了店主手写的告示牌,上面写着:“求各位高抬贵手,实体店不是免费的‘试衣间’,房租水电各种成本每月上万,真的要活不下去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困境,更是整个实体零售行业面临的难题。
店员们的吐槽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他们表示,现在进店消费的顾客,大部分都在用手机搜索同款商品,嘴里念叨着“网上才79”。
更有甚者,一些顾客试穿了半个小时后,直接打开直播间,开始现场带货,将实体店彻底沦为了背景板。
电商平台的兴起以及各种便捷的功能,例如拍照搜同款、比价软件等,无疑加剧了这种趋势。
实体店老板们也感到委屈和无奈,他们表示,高昂的租金、水电、人工等成本,让他们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
一件标价299元的连衣裙,实体店可能需要加价50%才能保本,而电商平台却可以通过郊区仓库、智能分拣和算法推荐,以199元包邮的价格出售,仍然有利润。
快节奏的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购物。
许多人没有时间逛街,但又担心网购的商品不合适,于是便采取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
“全网最低价”的背后,是平台精心设计的算法。
消费者在比价软件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似便宜的价格,其实都是经过平台算法优化后的结果。
比如“历史价格曲线”、“价保服务”和标签上的最低标价等,这些都加深了消费者对网络低价的印象。
长此以往,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却逐渐忽略了商品的品质和服务体验。
数据显示,用户购买一件商品平均要比价3.2个平台,但停留在商品详情页面的时间却不足半分钟。
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将价格战推向了高潮。
许多直播间上演着精心设计的“剧本”,例如主播发现自家商品价格不是全网最低,便怒摔手机,当场改价,或者通过“饥饿营销”等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
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互联网的“消费陷阱”。
手机里的各种APP会根据我们的消费历史和浏览记录,精准推荐商品和广告,并且优先推荐所谓的“历史最低价”。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拖鞋卖0.99元还包邮”的奇观。
商家坦言,每单亏损2毛钱,但可以冲销量排名,获得平台流量补贴。
当流量分配权掌握在平台手中时,实体店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
对于实体店的困境,网友们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电商也有成本,仓库、工作室、邮费等并不比实体店少;有人认为消费者有权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还有人认为电商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
一位头部电商达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没有电商,线下商品的价格不会这么低;线上消费也激励了实体店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电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消费者确实有权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但实体店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面对电商的冲击,许多实体店选择了“躺平”,街道上随处可见“旺铺出租”“店铺转让”的招牌。
但也有一些实体店积极求变,例如成都春熙路的“气味博物馆”,顾客通过闻香盲选香水,最终价格由调香师根据用户故事定制,这里售卖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情绪价值。
上海的一些服装店则引入了虚拟试衣镜,顾客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上身效果,大大提高了效率。
还有一些实体店融合了多种服务,例如书店+咖啡+文创+展览,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有研究人员警告,如果实体店仍然用“清仓甩卖”来对抗“双十一”,那么倒闭潮只会加速到来。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实体店的困境,并给予一定的扶持,例如减免房产税、发放消费券、制定保护性法规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实体店的存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竞争那么简单。
当街道被外卖骑手和快递柜占领,当逛街变成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讨价还价的乐趣,更是一个城市鲜活的烟火气。
您会选择实体店还是线上消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