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国内局势交织的结果。
从国际背景来看,日俄战争刚刚结束,俄国在这场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战争中遭受重创。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使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急剧膨胀,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布局。同时,其他列强也在密切关注着东北亚局势,俄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外交手段来调整其在华政策。
从条约内容本身而言,俄国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人民长期遭受沙俄军事压迫的局面。此前,沙俄以各种借口在中国东北大量驻军,掠夺资源,侵犯中国主权,东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该条约的签订,使得东北的局势有了暂时的缓和,为中国东北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
然而,这一条约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俄国对中国的侵略本质。事实上,俄国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照条约规定履行撤军义务,其侵略野心依然存在。这也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在与列强的交涉中缺乏足够的实力和坚定的立场,只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换取一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