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元德篆书钱 三相一材识骡马

元德通宝,乃为西夏崇宗李乾顺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6年)之铸币。该钱为西夏汉文钱。史铸有小平楷书、行书和隶书三种基本书体。其中,楷书和行书,罕少而为西夏珍泉。而隶书钱则相对于楷行二书存世要略多,珍稀度虽然相对略弱,然亦是难得之品。其形制分别有小平、折二、折三等三种,读序皆为直读,主铸材质青铜。
根据谱载和收藏实践来看,元德通宝之书相除了上述书体之外,之前皆未曾发现篆书钱,迄今为止也未见有任何公展。尽管如此,这是否意味着其时没有铸过篆书钱呢,回答是还不能如此武断。

我们知道,西夏崇宗重视汉文化,其反映在铸币上,即是从元德年开始,一改过去只铸西夏文钱的状况开铸汉文钱,其汉文元德通宝与重宝两钱即在此背景下诞生,此其一;其二,西夏并非从未铸过篆书钱,典型而知名度甚高的便是“光定元宝篆书小平”钱。这就说明西夏朝并不排斥汉文篆书钱,尽管光定元宝篆书为西夏神宗光定年间所铸,较之元德钱铸期晚了近百年,然由崇宗开始的汉文钱在之后的时间里,从未中断。因此,从历史背景上看,元德年间铸或试铸过篆书钱,便完全存在可能。
之所以做上述推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愚在猎泉过程中,极为偶然的遇见并猎获到一枚“元德通宝篆书”小平钱。该钱以愚之泉识以及三相一材鉴泉法认真辨析,难以存疑,可断其开门。是故,今日赏泉,不再秘藏,特将其帐中择出,拍其照亮其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通过实物实证,以分骡马矣。

首识书相。一眼可识,本品面文“元德通宝”四字,乃为篆书书体,旋读,光背。其读序与楷书、隶书钱皆直读不同,符合书体变换读序变换的一般常理(当然,并非一定是如此,书体不同读序一样之钱,亦是不少)。续可见其字篆书书写中规中矩,笔划横直竖立,字形较大而工整,布局协调,整体书相可谓端庄有加,规范美观。如此这般,品文识书,本品书相完全具备官炉铸制之品貌,其门得开。

次观铸相。不难看出,本品铸制可谓精整,直径约为26.29毫米,重约5.11克,厚薄适中,处于一般小平与折二之间,且明显大于通常小平,故可确断其乃小平大样,试铸之品。其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干净净。续观其字廓,面背轮廓皆清晰有加,鼓凸更显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整体铸相可谓十分地干净利落(仅“寳”字笔划有所粘连,乃为自然正常),绝无通常伪品故作高凸之态。由此,无需细表,观铸识体,本品之铸相彰显官炉品质貌相,其门理当再开。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可见锈迹斑斑,浑身麻点密布,其乃生坑锈相,出于山西坑口,出土已经略有时日。其锈色虽淡,然锈痂皮壳极其老道,深浅相间,分布尤显自然。特别是其钱体上之斑斑“麻点”,更是历经数百近千年埋藏所致,冰冻三尺,而非一日之寒所能形成。毫无疑问,其锈相耄耋真切,锈质老而弥坚,坚实不糟。再察材质,可识其乃青铜质地,铜色更是老旧十足。藉此,辩锈识浆,无需再表,本品锈相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其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识,愚见以为,此枚“元德通宝篆书小平大样”铜钱,三相一材,无异无邪,可谓开门见山之品,难以置疑,实乃宝马一匹,非骡子可比。正如前述,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泉家藏者公展展示描述,更未有谱载之,而收藏实践中,也绝难见到(伪作臆造亦尚未见之),现阶段似可称其仅见之品,极其难得,意义可谓重大,填补空白,十分珍贵,价值可谓甚高。

而作为创见品,我们辨识更要认真仔细,绝不能“见是圆形方孔上面有字便见钱眼开”而轻率当真。虽然,历史之古泉博大精深,我们至今仍未穷尽史铸之所有泉品,可谓仍然处在发现新的创见品之道路上,然,也绝不能因此而无视当前伪作臆造品泛滥的情况,并以此为狡辩说辞,将臆造伪作之品以假当真矣。
原创图文,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