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大学校友小聚,大家边吃边聊,又提到学校所在地——桥头镇,其实它当时并不是建制镇,隶属于镇江市句容县下蜀镇,妥妥的一个村级单位,也许历史上曾叫过桥头镇吧。
桥头镇北依沪宁线,南眺武歧山,地理位置大致处于南京和镇江的中间,东临高资镇,西靠栖霞镇,紧临长江,对岸属于仪征地界,曾是古官道途径之地,桥头老街光滑的石板路、两侧一家挨一家的古老店铺,都是当地久远历史的见证。
我的母校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现南京财经大学)旧址是江苏省五七干校,解放前是一教会学校,有九千亩校园和一排漂亮的半地下室的二层小洋楼,院内松树翠柏、茂林修竹,教学楼、食堂、宿舍座落在不同的海拔几十到百米的小山上,除了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缺点,和其他学校基本一样。
我是1989年参加高考的,5月份高三毕业班预考,全班60多人,通过预考的只有十三四人,又经过2个月的复习迎考,7月7日~9日是全国高考日,如期参加了高考。那一年比较特殊,高考前本来填报了志愿,根据摸底成绩为保险起见,在老师的估算下我基本上填的是师范类,因为招生计划多,录取分数线低一些。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越过了省二本线,可巧第一年开始分数公布后,再填报志愿,所以,这一年填了两次志愿,我全部填报了热门的财政、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当然竟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我录取到江苏会计专科学校,另一名比我分数还低的同学录取到南京师范大学,全班同学共考上大中专学校6人。
记不得是哪天到校报到的了,之前我还没出过远门,天不亮和父亲一起坐长途车到市区,父亲送我进站后就回家了,我一人背着包裹乘绿皮车到镇江,到达镇江已是夜间,只好在候车室苦熬了一夜,镇江老火车站候车室很高大宽敞,墙上有一巨幅瓷板画“第一江山”,描绘的是长江和金山、焦山、北固山的景色,非常宏伟壮观。
第二天,随接站车辗转到校,报道、领取生活学习用品,到宿舍安排停当。当天还闹了个笑话,因为在家时市场上吃早点,买的油条个小,一般可吃5根,等到学校食堂就要了5根,谁知一根很大,足有2两一个,5根我吃了几顿才吃完。
当时每年交书本费150元,其他不用交费。每月发菜票34元、粮票28斤,够用了。大块肉、鱼(半条)5毛一份,炒花菜、土豆丝、藕等素菜1角,芹菜炒肉、菱白肉片等2角,有米饭、馒头、肉包、菜包、花卷、糍粑等。周末,会堂里放电影,票价也不贵,只是座位不多,同学们有打扑克的,有到阶梯教室看电视的,有到图书馆看图书、杂志的。
学校地处农村,由于是原五七干校,校园内还有台钳厂、制药厂、养猪场,有桃园、茶园、鱼塘、菜地等,有校卫生室、小卖部,如果要买日常生活用品、衣服、邮寄东西,就要到桥头镇。
从学校到桥头镇由两条路,一条从学校大门出去,走大路比较远,另一条是穿过运动场、教工宿舍出学校小门,经过几户人家,再绕过稻田地,是一条小路和田埂,比较近,也可以到挢头镇。
桥头镇的老街只有两三米宽,两三百米长,两边的店铺几乎要连接起来,卖各式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的,有卖茶叶的、茶具的,卖茶叶蛋、煮田螺、云片糕、发糕的,还有不少的手工作坊,修钟表眼镜的,刻章的,卖梳子的,衣服鞋帽的,代写书信的等,还有一两家录像厅,放一些港台武打片,就象当时农村集市一样。
在学校学习了3年,其间不止一次到过桥头镇上,每年的寒暑假离校、返校,都要经过桥头老街,到桥头站去坐火车,因为桥头镇经停的只有几趟慢车,还要转到南京或镇江坐火车才能回家,非常的不方便,不象现在高铁只需1个多小时。
看新公布的消息,南京财经大学红山校区,就要搬迁到南京市溧水区了,离桥头镇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