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国退出北约是否将从此被边缘化?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或将更大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3-06 12:14:23

20世纪著名的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将全球地缘格局划分为两大核心区域:

A‌世界岛‌:由欧亚大陆和非洲组成的连续陆地,被视为全球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其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57%,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5%‌。

‌B边缘地带‌:包括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及不列颠群岛等被海洋隔离的陆地,在地缘战略中处于次级地位‌。

由此,麦金德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推论:“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

1783年美国正式独立以来,就一直奉行不干预欧洲大陆的孤立政策,直到19世纪后半叶废除奴隶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上半叶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干预欧洲事务。

如图

从1945年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以欧洲为代表的“世界岛”的控制,1949年的北约组织建立更将这种控制达到顶峰,一直持续到如今。

但今天,长达近80年的传统格局似乎即将发生变化,那就是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财政危机的美国一再明示其将要退出北约。

退出北约是否意味着美国将会从此放弃对“世界岛”的控制,回归其原本的边缘化的角色定位?这个问题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政治走向。

一、世界岛理论框架下的权力逻辑重构

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将欧亚非大陆视为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他指出:世界大国对于“世界岛心脏地带”(东欧至中亚)的控制权被视作主宰全球的关键‌。

美国自二战以来通过北约对欧洲的军事绑定,实质上构建了对世界岛西翼的战略控制体系‌。若美国退出北约,这一维持70余年的地缘布局将面临三重结构性冲击:

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

首先,就是美国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军事主导权的逐步瓦解‌。

北约作为美国在欧洲的军事指挥中枢,承担着协调欧洲防务、部署前沿基地的核心功能。美国退出后,北约框架内约70%的联合军事资产(如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快速反应部队)将面临指挥权归属争议‌。

同时,为了应对所谓的俄罗斯威胁,欧洲很大程度上会迎来军事一体化,法国主导的“欧洲军”计划可能加速推进,德国也已承诺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欧洲自主防务体系将逐步替代北约的军事功能‌。

其实早在2017年欧盟就批准了25个成员国签署的防务领域“永久结构性合作”(Permanent Structured Cooperation,简称PESCO),但由于美国的影响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而如今这一行动几乎毫无疑问地将会重启。

其次,是美国对欧洲经济影响力的严重稀释‌。

可能是最后一次?

美国通过北约实现的不仅是军事控制,还包括对欧洲能源市场、军工产业链的深度介入。

然而2022年的俄乌战争使得欧洲不仅失去了俄罗斯天然气,随之而来的能源不安全感更让欧洲人讽刺性地降低了其对美国页岩气的依赖。

若失去北约框架下的能源安全承诺,德国与俄罗斯重启“北溪-3”管道谈判的可能性将显著上升,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对中东欧基建的投资份额(目前占该区域外资的28%)也可能进一步扩大‌。

‌第三,则是美国苦心经营的意识形态同盟的裂解‌。

北约本质上是美国牵头打造的一个价值观共同体,其存续依赖于“民主国家联盟”的身份认同。美国退出将导致意识形态纽带断裂。

2024年加入北约的瑞典可能想不到自己坐了末班车

2024年欧盟民调显示,58%的欧洲民众认为“美国已不再是可靠盟友”‌。这种认知转变可能促使欧盟加速与俄罗斯的有限合作,例如在乌克兰危机调解中绕过美国直接和俄罗斯对话‌,同时深化与中国在数字治理、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规则协调‌。

二、多极格局下的地缘板块重组

美国退出北约将触发欧亚大陆三大权力中心的动态调整,形成“西太平洋-欧洲-心脏地带”的新三角博弈:

离开美国的北约将毫无疑问地被法国和德国这两大实力派国家所主导,并最终导致欧洲安全架构重建。

在俄罗斯的阴影下,脱美版北约的战略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准备通过《欧洲战略主权宣言》强化防务自主(计划2035年前实现90%的武器装备自给率)‌。

另一方面,则希望借助“环波罗的海经济带”与俄罗斯建立有限合作,至少是部分解决当前能源缺口问题。

德国一直是俄罗斯天然气的大客户

此外,这种“去美国化”进程还可能推动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对话机制,特别是在反恐、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当然,没有美国的北约就像拔了牙的老虎,这可能是俄罗斯30多年来赢得的最大战略利好。

失去北约制衡后,俄罗斯可能通过能源杠杆重塑东欧地缘格局。2024年俄气公司与匈牙利、塞尔维亚签署的20年期供气协议已包含军事合作条款‌,而“欧亚经济联盟”与欧盟的贸易便利化谈判正在突破美国制裁框架‌。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射程甚至可以远达柏林)可能迫使波兰、立陶宛等前沿国家寻求中俄欧三方安全保证‌。

而这几年与欧洲合作频繁的中国也能够通过美国对欧影响力下降争取新的战略机遇‌。

中欧班列

中国可通过三条路径填补美国留下的空间:其一,深化“数字丝绸之路”与欧洲工业4.0的对接(中欧数字贸易协定谈判已于2025年1月启动)‌;

其二,利用亚欧大陆物流链重组机遇,将中欧班列现有73条线路扩展至百条以上,强化对中亚枢纽的控制‌;

其三,推动上合组织与欧盟建立“大陆安全对话机制”,在阿富汗重建、伊朗核问题等议题上构建替代性治理平台‌。

三、美国退出北约与对中国可能的进一步遏制

尽管退出北约将削弱其对世界岛的控制,但美国也可能通过三大策略延缓边缘化进程:

不可否认,退出北约这样的战略收缩意味着美国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升级版。

这些玩意在中国周边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接下来,从欧洲解放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美国很可能强化“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军事属性,在2026年前完成关岛基地的导弹防御系统升级,并将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驻军规模扩大至5000人‌。

同时,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构东亚半导体产业链,目前台积电、三星在美新建的半导体晶圆厂已获得430亿美元补贴‌,今后短期内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其技术转移势必加速。

当然,美国也可能通过组建“议题导向型联盟”继续针对中国。例如在能源领域联合加拿大、挪威组建“清洁能源供应链同盟”(CESA),控制全球68%的锂矿和52%的稀土加工产能‌;在情报领域深化“五眼联盟+”机制,将日本、印度纳入网络战联合演练体系‌。

第三,则是强势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崛起,通过《2025全球数字主权法案》,美国正建立以“数据流通合规性”为核心的技术壁垒。

需要注意的是:微软、谷歌等企业已获得授权,对使用中国5G设备的国家实施云计算服务限制,此举已导致越南、印尼等国的数字基建计划延迟‌。

争夺技术制高点的战争

四、理论预言与现实政治的交互验证

一百年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在21世纪的演变呈现三大新特征:

其一是“心脏地带”定义的扩展‌:数字基础设施取代地理要冲成为新战略资产,例如华为在欧洲建设的3200个5G基站与SpaceX星链系统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数字时代“心脏地带”控制权的争夺‌。

其二是海陆权融合的必然性‌,美国传统海权优势正在被“海陆复合型权力”取代,中国在吉布提保障基地的扩建(计划2026年达到航母停泊能力)与俄罗斯在北极航线的破冰船部署(现有43艘,占全球总量的61%),也标志着陆权国家向海洋要道的渗透‌。

其三是多极制衡的脆弱性‌:欧盟战略自主受限于内部分歧,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化,中国则面临技术封锁压力。这种相互制约反而强化了美国作为离岸平衡手的残余价值。

接下来美国即便退出北约,也可以像18-20世纪的英国那样,巧妙地策划战略均势,使自己渔翁得利。

百年未有之变局

美国退出北约不会导致其国际地位直线坠落,但将引发三个层级的权力衰减:首先丧失对欧洲事务的议程设置权,其次在欧亚大陆经贸规则制定中退居二线,最终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被重构为区域性力量。

这一进程的最终形态,取决于美国能否在亚太建立替代性霸权体系,以及中俄欧三方能否克服结构性矛盾实现实质性联合‌。麦金德预言的“世界岛控制者”之争,正在数字时代衍生出更复杂的博弈维度。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