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单县朱楼村,一场看似平常的官司却让村民们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曾经因为“大衣哥”朱之文而闻名的村庄,如今成了法治建设的“样板间”。
但这一切的背后,有着一段复杂的故事。
四年前清明节刚过,村民王桂花端着一碗炸酱面蹲在墙根下,随手拍了一段“朱之文啃冷馒头”的视频。
这段视频在快手上意外走红,竟然赚了327块钱。
这相当于可以买三百斤白面的钱!
这一事件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全村人仿佛打了鸡血一样,纷纷加入到直播行业中。
开三蹦子的赵老二现学直播话术,八十岁的刘老太连夜研究美颜滤镜,甚至连村口的流浪狗都成了“大衣哥家看门犬”的网红IP。
从2019年到2021年,朱楼村的直播经济规模达到了1.2个亿。
七户人家年入百万,连煎饼摊都挂上了“朱之文同款”的招牌,让人误以为大衣哥改行摊煎饼了。
,好景不长。
2023年3月,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纸判决打破了这场造富神话。
判决书下来那天,专业拍客王胜利看着院子里价值八万块的直播设备直拍大腿:“这堆铁疙瘩现在当晾衣架都嫌掉价!”
他的手机里显示,去年三月日均进账5247元,今年同期直接归零。
就连朱之文捐建的法治宣传栏,也被喷上了“断人财路”的红漆大字。
村民们开始抱怨,李大国蹲在村口直嘬牙花子说:“明星不就是给人拍的?
当年他上《星光大道》,还不是靠俺们短信投票捧出来的!”
司法局普法的小王急得直跳脚,他抖着《民法典》第1032条说:“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以拍摄方式侵扰他人生活’,懂吗?”
可是,法律条文哪能比得上真金白银的诱惑呢?
现在的朱楼村,日均三万游客的盛况不再,民宿二十间客房天天空着,连卖烤肠的老汉都改行种大棚去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朱家闺女朱雪梅。
她现在上学要绕三公里野地,就为躲那些架着长枪短炮的“吃瓜群众”。
班主任张老师拿出一份心理咨询问卷,上面所有“是否害怕与人接触”的选项都被打上了勾。
有次孩子蹲路边系鞋带,七八个手机直接怼脸拍,吓得她现在见着镜头就哆嗦。
这件事引起了县妇联的关注,他们专门来调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
眼瞅着村子要凉,乡村振兴局的马局长带着专家团连开了三天炕头会。
他们想出一个新点子:要把朱之文旧居改成“草根明星博物馆”,还要搞“法治研学游”。
但老庄稼把式们并不买账,种了三十年地的老张头撇嘴说:“让我直播挖地瓜?
当初拍老朱浇菜园子,五分钟打赏够买一车地瓜!”
专家们搬出社科院的数据:全国82%的网红村三年内必须转型,隔壁县“葫芦藤电商村”的转型手册都发到村民手上了。
如今再逛朱楼村,你会看到一幅魔幻的景象:生锈的直播架杵在玉米堆里,“大衣哥家方向”的指示牌歪在沟边上,连朱之文翻墙用的梯子都成了打卡景点。
村委新装的法治宣传屏前飘着“还我饭碗”的横幅,马局长在会议室扯着嗓子说:“我们要搞正规短视频培训,建成法治示范村……”可底下的村民根本没接茬,个个支棱着耳朵——保不齐哪天政策又变呢?
要说这事儿给咱啥启示?
乡村振兴局的年度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流量经济不是救命稻草,得练好产业内功。
朱楼村现在搞的“法治+文旅”新套路,虽然村民还不买账,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学生已经来调研了。
马局长私下跟记者透底:“正在对接MCN机构,打算培养十个本土网红……”这场乡村转型大戏,且等着看下回分解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