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选址,看杭州上城区地理局限

八爷畅聊人居 2025-04-07 22:46:59

杭州面积虽大,但是平原狭小,仅有的平地都集中在东部的小块区域。加之杭州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导致杭州东部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开发强度很高。

地狭人稠的状况,以主城区为最。主城区各区中,上城区人口最多。上城区各镇街里,又以丁桥人口规模居首。

行政区划调整过的上城区,由远来的老上城区和江干区合并而成。老上城区是杭州最古老的核心城区,城市空间极为局促,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注重现有设施的优化利用。因而,合并后的上城区,新项目大多选址在原来的江干区。毕竟,之前被视为近郊的江干,土地资源会相对宽裕一些。

原江干区的并入,让新的上城区呈现出北宽南窄的地形特征。在城市大开发的过程中,原江干区经过城市面貌的有机更新及产业和人口的加速导入,升级为商业繁华、人气鼎沸的杭州主城人居新主场。这其中,丁桥凭借大型生活区的定位、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相对低廉的房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新杭州人扎根主城的优选区域。

犹如硬币的正反面,丁桥的地缘位置,既是它的幸运,也是它的尴尬。鉴于主城的地界和人口的激增,丁桥在杭州的地位持续提升。地铁3号线、市中医院、桃花湖公园等民生项目相继落成,龙湖天街和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扎堆入驻。广大丁桥居民对未来满怀信心。

然而,正是因为丁桥的相对开阔,一些“人见人避”的项目也会在此落地。最近,“上城区建筑垃圾处理用房及配套用房”项目的施工让附近居民炸开了锅。

该项目地处丁桥和笕桥的交界处,对两个镇街而言都算是边缘位置。从实地看,这块地方城市界面有点乱,高铁、高架、城中村交错分布,工程大车频繁穿梭,有点“三不管”地带的画风。

放在之前,这里绝对是此类项目的优选地址,离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附近乱糟糟的面貌正好与其匹配。而且这里交通也便利,大路很宽,便于建筑垃圾的运输。各种情形综合到一起,能将对城市的影响降至最低。

可现在问题来了,如今的丁桥西面,不再是远来的样子。经过多年的发展,这边已是小区林立,环境优良的人居佳境。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半径一公里的区域内,已拥有16个小区、4所幼儿园、4所小学和2所中学,满是宜居宜业的和谐场景。如今,来了这样一个从性质和气质都与周边不搭的项目,难免会招致居民的非议。

相对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筑垃圾处理项目的污染要轻一些。在欧洲和日本,这类项目和居民区比邻而居的现象也不是没有。何况,现在的废物处理技术总比过去要领先,还是能将污染尽量降低。

但是话说回来,轻度污染,不等于没有污染。哪怕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这样的“变废为宝”工程,也多少会存在些粉尘、噪音和运输途中的污染,也会为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日常生活带来长期隐患。它的落地,会很大程度上抵消丁桥过去十数年在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和努力,也会让“宜居丁桥”的品牌打上折扣。丁桥曾作为“五水共治”的榜样荣耀杭城,如今“建筑垃圾处理项目”树在小区之侧,实在是有些尴尬。

作为政府工程,这类项目有严格的环评标准,建设和运营流程也非常规范,各类影响都会纳入考虑,也尽量将负面危害降至最低。尽管如此,也还是免不了附近居民内心的膈应,抵触心理是人之常情。都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项目,不知该叫什么“山”。

建筑垃圾处理项目的选址,有其无奈所在。毕竟这是上城区的项目,放在上城区境内,也是最稳妥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上城区几乎开发饱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人烟稠密。在上城区找一块面积足够大,附近足够空的地,着实难上加难。这是上城区地理的局限,也是城市发展的桎梏。

上城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也是职住平衡的典范。落到区内具体片区,则会透出显著的差异。金融、创意、文旅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老的上城区,居住区则集中分布在以丁桥为中心的东北片区。在产业和人居上两相权衡,项目选在丁桥也就不足为奇。

杭州城东和城西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业的竞争。城西从落后到领先,成为杭州城市经济的新引擎,很大程度上依托的就是优良的自然环境。由于之前的东站附近农药厂地块和天子岭项目的存在,让城东丢分不少。现如今再来个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只会放大城东的劣势。城东方向,丁桥是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建筑垃圾项目的落地,至少在印象中破坏了城东最后的净土。

环保无小事,涉及环保的项目,也都是至关重要的民生项目。立项时,三思而后行;论证时,加入环境专家和居民代表;落地时,能否通过跨区合作寻求妥善的方案。如此一来,事情是否会更周全?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