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古人的智慧节,分享一个古人秘密的清心小方法

心灯一文 2025-04-05 20:12:55

今年清明节果然又下雨了,一点点小雨,古人诚不欺我,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是一样,可是并非怀念先人的欲断魂,是放假放飞自我的欲断魂。

也挺好,放假就是好的,人要懂得休息,清明节,是老祖宗的智慧节,专门用来教育我们慎终追远,拥抱新生 。

慎终追远,遥思先人,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新生。但这和清有什么关系?

一看到清字,我们就想起道家,“清”,这概念在道家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认为“清”首先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描述。老子讲“天得一以清”,这里的“一”代表道的统一整体。

在道家眼中,大自然就是清的典范。例如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象,没有被人为过度干预时,呈现出一种清澈、纯净的状态。

就像山间的溪流,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弋。这股清流不受尘世的喧嚣和杂质的干扰,它顺着山势自然流淌,道家认为,修行可以学习、借助和靠向这样的自然之清,来回归自己的本来之清。

我们生活,如果粗茶淡饭,返璞归真,不搞过度欲望膨胀,其实就和这自然之清契合了。这个清,可不是彻底干净的意思,而是该如何就如何,比如自然界其实也有弱肉强食,也有污秽横流,但这也是自然。

所以生死也是自然,先人曾经活生生的与我们在一起吃喝过日子,等他们的生命结束,便归入轮回的尘烟,我们就只能隔着时空来遥寄思念了。这也是自然,走了的,顶多怀念,却无法改变。

因此,清,就是明白的很,逝者不可追,一切都是如此生死往复,不明白的人,是放不下,放不下生死自然,非常痛苦。所以古人用清明,来教育我们,既要记得过去,也要面对未来。

道家的“清”,也说得是心灵的纯净和空灵。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里的镜子般的心境,就是一种清的心境。

这种心境如同清澈的湖水,能够如实映照外界事物,而不被事物所牵绊。

例如,当我们面对外界的功名利禄的诱惑时,拥有清心境的人就像一面平静的镜子,这些诱惑如同飘过的浮云,在镜子表面一闪而过,不会在心里留下痕迹。

他们不会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而让内心变得浑浊。内心摒弃杂念和欲望,达到这种清心寡欲的状态。

清心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加超脱的视角看待世界,不被世俗的烦恼和纷争所扰。所以我们在世界上活着,很有必要让自己活出一种清的感觉来,清新,就自然脱俗,也就自然舒服。

如同我们在城市中呼吸久了,浑浊不堪,忽然到了森林海岛,空气一下清明起来,那个感觉,是很舒畅的。

而修行,就是可以用方法,达到身心的舒畅。比如道家修气脉,要让自己的精气神达到一种清纯的状态。通过排除体内的浊气和杂念,使体内的气息如同清澈的泉水一般纯净。

但最重要的,还是心清,心清,就是一杯泥沙水静置良久,泥沙俱下,水恢复清明澄澈。那心又如何清呢?

心本来就是清的,这个概念,一旦感悟到,立刻,心就清了。

朋友们可以试试,此刻你尝试着安心下来,稍加思索一个问题:这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我那生命水中的泥沙,让它们全部沉浸下来,体会一下,那个不跟随泥沙沉的,那一份清静,那不就是心吗?

泥沙一旦动摇又浑浊,那好,继续安然,它们又会下去,因为只要它们能够扬起来,那就始终要下去,下去了,清静的水,依然没有变过。

就是这样去体会一下。时不时就去体会这个,一切的纷繁复杂,杂思杂念,眼前耳朵里所有的内容,都让它自生自灭,不跟着它们自生自灭瞎跑的那份知觉,好好体会它。你会很有感悟。这个清明,不是造出来的,不是方法修出来的,也不是气脉变化带出来的,而是通过你智慧的感悟,灵性中自然显露出的。

犹如汽车挡风玻璃,下雨了一片模糊,雨刷来几下,忽然清明透亮,玻璃本来就透亮,只是没有显露,等刷过之后,恢复本来清明。

清了,自然就明,明亮明白再不至于蒙昧,这就是清明。有了清明之心,人活着自然不会欲断魂了。

0 阅读:15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