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大约有296.2万。其中最多的是中国人,约有74万4500人,如果加上取得日本国籍和非法滞留的人,大约有100万,几乎相当于日本一个都道府县的人口。2000年大约有32万人,如此看来,短短20年间增加了2倍以上。
以前提到“在日”,多指韩国、朝鲜人,而现在不论是从人口还是职业来看,“在日中国人”的存在感都非常强烈。
笔者将分3次,为大家介绍在日中国人的情况。
现在,日本各处都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尤其是关东地区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还有大阪府、爱知县等大城市。近年来,在日越南人迅速增多,分散在日本全国各地,而与之相比,中国人主要集中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
鲜有日本人知道他们为何来日本。而生活在中国国内或其他国家的中国人也不十分清楚住在日本的都是怎样的人,除非是自己的朋友。笔者想借此机会,带大家了解一下住在日本的中国人赴日的理由、他们在日本的生活、社交圈子以及职业等等。
除居住在横滨中华街等地的华侨之外,现在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来日本的。当时来的几乎都是国费、公费留学生这类“精英层”。当时刚刚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1972年),两国间尚未开始正式的商务往来,从中国赴日的留学生多是政府相关人员。
不仅如此,彼时中国人几乎没有出国的机会,未开放海外旅行。别说去日本了,出国本身就难如登天。不论何种目的,很多中国人都渴望出国,但能抓住机会的人少之又少。
顺便讲个笔者自身的经历。我1990年去中国旅行的时候,有一位刚认识的中国人问我,“我把大学毕业证交给你,你能做我去日本的担保人吗”,把我吓了一跳。当时我自己也还是大学生,哪能担得起如此重任,于是便拒绝了。现在想来,他们也是把我当成救命稻草了吧。
笔者有位女性朋友,1960年生人,她的丈夫于1982年被选为国费留学生,去往东京的大学留学,她本人也在两年后赴日,之后跟丈夫一起在日本生活。
她说,“当时出国真的非常难,我丈夫能被选上太幸运了。我也没想到之后会一直留在日本生活,因为我丈夫想在日本继续做研究,而我也在日本工作,生了孩子。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差距非常大,日本物价很高,生活比较辛苦,我只好拼命工作”。
80年代前半段,多数赴日的中国人也同样因两国间的经济差距过得比较辛苦。当时中国的GDP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很多人回忆起那时,都觉得日本整体物价很高。
笔者还有一位男性朋友,他也是80年代获得了赴日的机会。国费留学的负责人告诉他“可以选择去德国留学,也可以选择日本”,他一开始选了德国,但最后没去成,于是到了日本留学。当时还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去哪留学。
他来到了东京大学,留学期间,他体验了生平第一次体力劳动。做不习惯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若什么都不做就没法维持生计。他在一家建设公司兼职,工作勤奋,博得社长的青睐,社长问他“毕业后要不要留在我们这工作?”,但我这位男性朋友觉得,来东大留学机会难得,所以婉拒了。后来他就职于一家日企。
如今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上世纪80年代赴日的人,当时不过20出头的他们现在也有60多岁了。作为精英层的他们,最终留在日本的人主要有两类去处。一是成为大学教授或智囊团的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的课题研究。还有一个就是就职于日企,之后自己创业。
当然,也有其他选择。只是当时能来日本的中国人还是少数,虽说是精英层,但在日本的择业范围还比较窄,人数也少。
此外,80年代赴日留学的中国人中,有不少人本打算毕业之后回国,但因中国国内的情况有变,他们不得不放弃回国,留在了日本。
其中有人随着留日的时间延长,后来与日本人结婚,就这样定居在了日本。80年代后半段之后,不仅是国费,自费留学的人也增多了。自费留学的人中,有一些是跟亲戚借了钱,有一些是工作到30岁左右,用存下的钱赴日的。
进入90年代之后,除了学习,以在日本赚钱为目的的“就学生”增多。这一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日中两国的经济差距。这一时期在日本的中国人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将在下次为大家介绍。
🉑️能去倭国可以日当午[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