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84%关税的举措引发连锁反应,而国内房价自2024年以来的持续下跌趋势也未见逆转。在双重压力下,普通人的购房能力究竟是增强还是被进一步削弱?房价下跌还有多大空间?

刚需群体:对首套房购买者而言,房价下跌直接降低购房成本。例如,成都某刚需购房者算了一笔账:若总价300万的房子降价10%,首付可减少30万,月供压力随之减轻。
改善型群体:这类人群通常需“卖旧换新”,但房价下跌可能导致旧房贬值,置换成本不降反升,甚至陷入“卖不掉旧房、买不起新房”的困境。
-投资者:房价下行预期削弱投资回报,部分炒房客急于抛售套现,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房价下跌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银行因房产贬值收紧贷款政策,首付比例提高、利率上浮,甚至暂停部分高风险区域的房贷业务。这意味着,即使房价下跌,普通人仍可能因信贷门槛抬高而“望房兴叹”。

贸易战对购房能力的影响更为深远,主要通过以下路径传导:
1. 企业裁员与收入下降:出口导向型行业(如电子、汽车制造)受关税冲击最严重。以深圳为例,部分外贸企业订单锐减30%,被迫降薪裁员,导致大量潜在购房者推迟置业计划。
2. 通胀压力加剧:贸易战推高进口商品价格,从大豆到电子产品全面涨价,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可支配收入被挤压,购房预算进一步缩水。
3. 资本外流与市场恐慌:国际资本因担忧贸易战长期化撤离楼市,一线城市豪宅价格泡沫破裂,市场信心受挫,观望情绪蔓延。
成都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作为内需型城市,其房价短期受贸易战冲击较小,但依赖出口的龙泉驿汽车产业带已出现购房需求下滑迹象。

房价下跌与贸易战的叠加效应在不同城市呈现两极分化:
- 外贸依赖型城市(如深圳、苏州):出口萎缩直接冲击本地经济,房价下跌压力最大。2025年一季度,深圳二手房挂牌量激增40%,部分郊区房价跌幅超15%。
内需驱动型城市(如成都、武汉):依托消费与新兴产业支撑,核心地段房价保持稳定。例如,成都金融城的高端住宅因稀缺性和产业聚集优势,价格逆势微涨3%。
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与库存高企导致房价持续阴跌,贸易战加剧了返乡置业需求降温,市场陷入长期低迷。

为应对双重危机,政府已启动多项救市措施:
货币政策宽松:2025年初,5年期LPR降至3.6%,部分城市首套房利率低至2.5%,月供成本较2024年下降约20%。
定向放松限购:成都、杭州等城市放宽社保年限要求,释放改善型需求;一线城市试点“以旧换新”政策,助力置换链条运转。
保障房托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兜底选择,缓解市场恐慌。
然而,政策效果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乏力。中泰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2.5%,难以支撑房价反弹。
五、普通人购房策略:理性抉择与风险对冲面对复杂局势,购房者需采取差异化策略:
1. 刚需群体:抓住降息窗口期,优先选择核心地段学区房或地铁盘,增强抗跌属性。
2. 改善型群体:谨慎评估置换成本,避免高位接盘,可考虑“先卖后买”锁定收益。
3. 投资者:远离郊区与三四线城市,转向一线城市核心区优质资产,或探索长租公寓等新模式。
购房能力的重构与未来展望房价下跌与贸易战的双重冲击,本质上是一场对居民财富、市场信心与政策智慧的考验。短期来看,购房能力受收入、信贷、心理预期等多重压制;但长期而言,市场出清与政策优化或将孕育新的平衡点。正如经济学家张平所言:“2025年或是楼市‘软着陆’的起点,购房者需在风险中捕捉结构性机会。”
你是否认为当前是购房的好时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