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铁二号线摇晃着驶入西直门站时,玻璃幕墙外的晨光正将手机屏幕切割成碎片。
我们在这座人口爆炸的城市里,每天滑动着2000余个微信好友的通讯录,却总在暴雨突袭的深夜找不到一把能借的伞。
成年人的社交圈如同外滩的霓虹,看似星河璀璨,实则每个像素都在透支灵魂的电量。
海明威说:
“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它过滤掉某些杂质。”
你的微信,应当拉黑这三种人。

01
负能量爆棚的人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永远在漏水的屋顶,就像某些人朋友圈里永不停歇的阴雨。
就连《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凿墙的凿子,都会在持续接收狱友哀叹时生锈。
那些把人生过成《百年孤独》续集的人,总在深夜用60秒语音方阵轰炸你的对话框。
当同事王姐第27次在茶水间抱怨丈夫的邋遢时,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咖啡杯底沉淀着同样苦涩的渣滓。
他们像卡夫卡笔下的甲虫,背着自怨自艾的硬壳,在每场聚会播撒名为“丧文化”的菌种。
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持续接触负能量者三个月,大脑杏仁核会形成永久性焦虑褶皱。
有些人的存在本身就是黑色火焰,不扑灭就会引燃整片森林。
下次再看到那个把所有生活碎片都看作刀片的人,请记得《瓦尔登湖》的启示:
“修剪掉枯枝,月光才能完整地铺在床上。”

02
不在乎你的人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可当你在生日零点发出的消息直到霜降才收到回复,当精心编辑的朋友圈在他那里永远等不来一个“心”。
这场独角戏,早该在幕间休息时散场。
身边有个妹妹,曾一直守着某个置顶对话框三个月。
直到某天,才发现对方朋友圈早就屏蔽了她,却公开晒着与新欢在迪士尼的烟火照。
微信运动里的两万步从不为你的问候停留,蚂蚁森林的能量永远在别人那里准时收取。
某个加班的雨夜,当你第N次点开那个星空头像,却发现聊天记录还停留在立春的“新年快乐”时。
那一刻,你就会突然读懂《小王子》里狐狸的哀伤:
“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但若是你永远不来,我的麦田就永远染不上金辉。”
情感银行最残酷的规则,是单方面存款永远无法支取利息。
拉黑那个永远“阅过即焚”却从不回复的人,如同剪掉过长的指甲,疼痛的瞬间换来的是十指舒展的自由。
毕竟《先知》里纪伯伦早就提醒过我们:
“奉献你最好的给世界,但若世界不珍视,就收回你的馈赠。”

03
只有用到你才联系的人
有些人平时潜伏在通讯录底层,需要时便顺着Wi-Fi信号爬进你的生活。
他们开口闭口“咱们这么好的关系”,却连你上周住院的朋友圈都没点赞。
房产中介的朋友圈永远只有三天可见,但每逢季度末就会准时出现:“兄弟,滨江新盘考虑吗?”
某次同学会散场时,做微商的阿玲挨个加好友,两个月后群发来的却是三无面膜链接。
他们的热情比东卵区的潮水更规律——
月初冲业绩时最汹涌,月末达标后立即退成礼貌的滩涂。
数据统计显示:
2023年人均收到62条“帮我砍一刀”请求,其中58条来自五年未见的“挚友”。
《人类简史》揭示过社交的本质:
智人靠八卦维系族群,但现代人显然进化出了更精明的计算器。
下次再收到“在吗?借我三万”的试探,请回他《罪与罚》的台词:
“你想用卢布丈量我们的交情,我只能用拉黑保持它的完整。”
真正的朋友是景德镇瓷器店,三年不开张仍愿为你留盏灯;
而功利性人脉是24小时便利店,灯光再亮也照不暖拿铁的温度。
04
毕加索说过:“艺术是剔除多余物质的仪式。”
拉黑不是绝情,是给心砌道防火墙。
像《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烧毁达西的信,像三毛在撒哈拉扔掉不合脚的鞋。
那些消耗你能量的、忽视你真心的、利用你善良的,都该在梧桐叶落前请出你的世界。
下次整理微信时,请把自己想象成卢浮宫策展人。而你的通讯录,值得为真正重要的人留白。
毕竟生命太短,短到来不及和错的人说再见;
微信内存太小,小到装不下所有虚情假意的点赞。
END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云上时光。多平台签约作者,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师,有过10万+文章,只读纸质书,只爱方块字的水瓶座。岁月漫长,愿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