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旅书法家~李桂强
中国书法史上始终萦绕着一个哲学命题:墨池飞白间是否真能映照出书家心性?自汉代扬雄提出"书为心画"之论,到傅山"作字先作人"的呐喊,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始终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摇摆。
当代军旅书法家李桂强先生的翰墨生涯,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千年命题的复杂光谱。

毛主席词 赵朴初书法52*34cm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千年迷思
在北宋文人的雅集上,黄庭坚曾在梨木几案上临摹《瘗鹤铭》,感叹"大字无过《瘗鹤铭》,其书虽已剥蚀,然其意象可想"。这种对北朝摩崖的推崇,暗含着对书写者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慕。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涂改痕迹被奉为圭臬,不仅因其笔墨精妙,更因背后忠烈之气穿透纸背。赵孟頫的遭遇则构成反讽,其精妙绝伦的赵体在明清时期屡遭非议,恰印证了"贰臣"污名对艺术评价的侵蚀。
这种道德评判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伦理:点画间要有浩然正气,结体中须存刚正风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将人格修养视为艺术造诣的前提条件,构建起中国特有的"文人书法"评价体系。

毛主席词137*68cm 李桂强书法
二、墨韵人格的现代性解构
敦煌遗书中无名书手的经卷抄本,展现着完全不同的艺术维度。这些寂寂无名的写经生,在青灯黄卷中创造的书法之美,剥离了道德光环依然震撼人心。傅山晚年对赵孟頫的重新评价颇具启示,他在《霜红龛集》中承认:"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这种审美自觉,暗示着艺术本体价值的觉醒。
当代艺术评论家启功先生提出"笔墨自可论高下,人品何必同低昂"的观点,将书法艺术从道德捆绑中解放。数字时代的海量书法图像传播,更使得作品与作者的人格形象产生疏离。观众在手机屏幕上欣赏《兰亭序》时,已不必追问王羲之是否真是个超然名士。

毛主席词137* 68cm李桂强书法
三、李桂强的书品与人品
李桂强作为当代书法家,其书法艺术融合传统与创新,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著称,展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追求。
他的书法艺术以“二王″为本,兼采百家,形成了面目多样的风格。他各体皆能,尤擅榜书和行、草。书法讲究“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作品注重“意,”蕴含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欣赏他作品中严谨和谐的结体和错落有致的章法,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暗合"担夫争道"的古典智慧。

龙图腾137*68cm 李桂强作品
在技法上,李桂强在传承赵朴初书风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如提按、转折和顿挫等多种笔法技巧,使笔画之间既有对比又有和谐,形成了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其对墨色的运用也极为讲究,浓淡干湿,枯润相间,使作品层次分明,气韵生动。
李桂强的人品同样值得称道。
他出身军旅,性格刚直,为人诚恳,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的艺术家,多次将自已珍藏的书籍、书法作品无偿捐赠家乡四会市图书馆和乡镇图书室,积极参与慈善拍卖活动。在汶川地震、捐资助学、支持家乡建设等众多慈善拍卖和笔会上,李桂强均积极参与,当场挥毫,作品悉数义捐,有时墨迹未干便转身离去。

古贤句 李桂强书法137*68cm
此外,李桂强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在社会和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展览,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院校收藏。
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他常常受邀到各高校、社区进行书法讲座和交流活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激励更多的热爱书法、学习书法。这个细节或许比任何艺术评论更能说明问题:当书家放下"立品"的刻意,艺术的真性情反而自然流露。他的书斋取名"梦墨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暗示着当代书家对"书为心画"命题的新解。

弘一大师语137*68cm李桂强书法
站在新世纪回望,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镜像对应。李桂强的艺术实践提示我们:书法可以是人格的倒影,但不必成为道德的囚徒。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以包容的胸襟,让书法回归线条本身的美学本质,同时保持对人性向善的温和期待。毕竟,砚田笔耕终究是场永无止境的精神跋涉,墨香深处自有人性之光隐约闪烁。
(史峰)
配图书法:赵朴初 李桂强
责任编辑:文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