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大肆蔓延,65岁阿姨哭诉儿子的陪伴式养老,是场噩梦

司徒昼 2025-04-06 03:20:55

文|小雨淅淅

编辑|司徒夜

前有“百善孝为先”,后有“养儿需防老”。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型啃老”大肆蔓延。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的“陪伴式养老”,竟成了父母的“噩梦”。

1、寄生式啃老

在电视剧《执行法官》中,32岁的张晴是张家的二女儿。

虽然到了婚配的年纪,但她自卫校毕业后就一直赖在父亲身边。

美其名曰要在家护理父亲,实际上她的吃穿用度全都花的父亲的退休金。

相较于她的“啃老”,哥哥张睿倒是十分孝顺。

还主动帮父亲盖了房子。

但没想到,在这座房子拆迁之后,他竟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了法庭。

原来,父亲在拿到了300万元拆迁款之后,立即给女儿张晴买了一套房子。

至于一直在付出的儿子,他直接选择性忽略了。

对于父亲明目张胆地偏心,张睿气不过,选择和父亲对簿公堂。

好好的一家人闹到这种地步,除了父亲一碗水没端平之外,还与妹妹张晴肆无忌惮地啃老有关。

虽然哥哥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但妹妹却是实打实地“养儿防老”。

作为被父亲宠坏的巨婴,她像极了吸食人血的蚊子。

冷血无情地吸食着父亲对她的偏爱。

这也造就了她啃老的病态心理。

虽然这个案例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往往,现实只会比电视剧更加狗血。

而像张晴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一抓一大把。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啃老”早已有了新的含义。

除了大龄巨婴对父母的啃老之外,还有以“养老尽孝”为名义,剥夺着父母价值的“新型啃老”。

2、新型啃老族

关于“新型啃老”的含义,80岁的演员张洪杰深有体会。

他曾在节目中大吐苦水,称全家人都由他供养。

这其中不仅包括三个儿女,还包括小姨子的孩子。

在成为各大影视剧的御用村长后,他的收入也成了全家的主要来源。

唯一的儿子不仅没有上进心,还没有特长。

这让张洪杰操碎了心。

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张洪杰在孙子7岁时就准备好了房产。

在子女都靠不住的时候,退休金便成了他最大的保障。

但不料,两个女婿并不给力,导致他的两个女儿早已盯上了这笔钱。

为了避免一碗水端不平的现状,他的退休金由两个女儿轮流领取。

试问,在身后十多匹狼的情况下,他如何能做到“老有所依”呢?

同样,65岁的董阿姨也经历了和张洪杰相同的情况。

她在退休之后被儿子儿媳以“养老”的名义接到了身边。

但到了之后她才发现,她的身份除了母亲、奶奶之外,更多的还是保姆。

对于她的付出,儿子儿媳根本不看在眼里。

反而,儿子在想要购买车子时,还对母亲念叨,想要母亲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帮他。

在儿子看来,母亲的退休金就是为了儿孙留着的。

但在董阿姨看来,退休金是她自己后半生的保障。

本以为,和儿子儿媳住到一起,可以感受三世同堂的幸福。

不料竟成了儿子一家人的免费保姆。

相较于三十多岁还赖在家里不出去上班的大龄青年,这样的儿子儿媳何尝不是一种新型“啃老”。

就像电视剧《安家》中的老严夫妇一样。

当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这座大城市打工时,他们就已经成为了被“啃”的一方。

作为父母,他们深知儿女的不易,便想着经营个包子铺能帮孩子减轻压力。

当他们攒下来320万的购房款之后,立即在上海为儿子买了套婚房。

儿子军军虽然已经上班,但他并没有独立购房的能力。

所以,在房款上他并未出资一分钱。

但在填写房产证名字时,他还提出将未婚妻倩倩的名字也写上去。

对于儿子的想法,老严夫妇并未拒绝。

他们想的是,既然都要结婚了,那加名字也未尝不可。

但真当儿子带着儿媳搬到了新房之后,老严夫妇彻底遭到了“抛弃”。

当他们二人收拾好行囊准备一同住进新房时,不料被儿媳婉拒在门外。

为了不让儿子为难,老两口选择离开。

之后,他们勉强在包子铺栖身。

面对儿子儿媳的无情,他们自我安慰着“咱们这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孙忙活”。

却忘了自己的晚年也该有尊严。

老严夫妇的自我牺牲,虽然无奈,但何尝不是子女对父母情感的隐形剥削。

儿子儿媳正是利用了父母“渴望天伦之乐”的心理,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老严夫妇的结局,也暗示着“新型养老”的悲剧。

许多年轻人一边高喊着独立,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照顾。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依赖父母,生活琐事上更是离不开父母的帮衬。

“陪伴式啃老”“保姆式啃老” 等新型啃老现象层出不穷,让不少老人苦不堪言。

但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养老防老”到“养儿啃老”的转变,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且无解的。

3、打破困局

在房价飙升、物价飞涨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

单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很难在城市中站稳脚跟。

向父母求助,是他们无奈之下的备选项。

尤其是就业环境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更难腾出时间去生孩子、带孩子。

如此一来,父母便成了孩子们的依赖。

不过,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也导致了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感。

由此便有了“巨婴”群体的出现。

所以说,要想打破“养儿啃老”的僵局,不仅需要家庭的共同成长,更需要社会的共同进步。

做父母的,要在孩子还小时,就学会适时放手。

尽早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

同理,年轻人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生活的挑战。

勇于承担作为成年人应负的责任。

至于社会层面,如果可以适当地出台一些购房政策、扶持创业等,也可以帮助年轻人减缓一部分生活压力。

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

结语

新型啃老的蔓延,撕开了当代家庭关系的隐痛。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亲情,是相互关爱,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索取。

别让父母的晚年,成为我们逃避成长的“避风港”。

毕竟,没有父母该为不成熟的子女买单,更不该在所谓 “陪伴式养老”中,陷入无尽的痛苦。

部分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农村啃老现象抬头: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 2024.11.04

当代陕西|一个“愿啃”,一个“愿挨” 2025.01.07

电视剧《安家》《执行法官》

0 阅读:18

司徒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