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就像他对夫人贺子珍说过的那样:“我现的情况与在王明路线时期不同了,我有发言权了。”
这样的发言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对党和红军提出人事安排的权利。然而,毛主席却从来都没有滥用这种权利,而是提出方案,供大家讨论,最后再做决定……
周恩来:我可以做组织局的工作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终于找到了长征的立足点,抵达了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对此,毛主席十分高兴。
随后,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张闻天、博古、周恩来和毛主席参加,王稼祥、李富春和彭德怀也列席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主席提议常委内部进行分工。为此,毛主席提出了两套方案,供大家讨论。
这两套方案为:“第一套方案:军事方面由毛泽东负责,苏维埃工作由博古负责,组织局的工作由周恩来负责。第二套方案:毛泽东做苏维埃的工作,周恩来做军事工作,博古做组织局的工作。”
在讨论的时候,彭德怀倾向于毛主席提出的第二套方案,也就是同意由周恩来做军事工作,毛主席做苏维埃的工作,博古做组织局的工作。当然,彭德怀这样说,也没有任何私心,都是一心为革命着想。
听了彭德怀的意见,周恩来表示反对。他说:“我不同意。我可以做军事后方工作,即组织局的工作。”
由于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还没有站稳脚跟,就此时的情况而言,军事方面的工作无疑更加重要。因此,了解毛主席军事才能的周恩来,才不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坚持让毛主席抓主要方面。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主席、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和彭德怀等。
会上,毛主席首先报告了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并指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已经完结一年长途行军,开始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
此外,毛主席还强调说:“正确的方针,需要我们一致的努力,首先统一领导问题,应由政治局委托常委去解决。”
在这次会议上,张闻天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中央常委分工和组织人事安排的方案。
经过讨论,经会议一致通过: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局和后方军事工作,博古负责苏维埃政府工作。也就是毛主席提出的第一套方案。
此外,在这次会议上,还对其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做了明确的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月2日,中央红军到达下寺湾。
11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再次召开会议,参会的有张闻天、博古、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李富春、彭德怀、凯丰、李德、刘少奇、林伯渠、李维汉等人。
在这次会议上,张闻天表示支持毛泽东提出的第一方案,并进一步提出:“应公开中央直接领导,对外用西北中央局的名义,成立西北中央政府。常委内部分工,军事方面由毛泽东负责,组织局的工作由周恩来负责,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对于这样的安排,王稼祥表示:“我身体不好,需要休息。恩来过去做过军事工作,兴趣较大,红军工作还是很重要,前方可增加个把人,恩来同志可到前方去。”
王稼祥的话说得十分明白,也就是建议周恩来也参加军事领导工作。
听了王稼祥的建议,毛主席立即表示:“分工方面,同意军委7至9人,主席由恩来负责,稼祥应继续干,副主席可由我负责,在后方做。”
此外,周恩来还言辞恳切地说,分工上次已决定军事领导,现在不必更换,个人工作,我愿做军事工作,在后方,我可以负担动员工作,不必变更军事上总的领导,我支持毛泽东的第一套方案。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军事领导,德怀、恩来,恩来为政委,应信托他们。”
在讨论的最后,张闻天宣布:“常委决议,军委主席毛泽东兼政委。大的战略问题,军委交中央提出讨论,至于战斗指挥问题,可由他们全权决定。恩来做组织局的工作是适当的,后方军事工作由组织局领导。”
最终,会议决定,中央军委对外使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并且采纳了周恩来的意见,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
就这样,毛主席成为了全党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
而在这之前的遵义会议上,作出决定是:“一,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二,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四,取消“三人团”,撤销博古、李德对军事的领导,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是受党内委托在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这样的结果是毛主席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总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在职务上要明显高于毛主席,而毛主席只是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然而,在军事行动中,周恩来却对毛主席的意见非常尊重,这也就在实际上确定了毛主席的军事领导地位。
后来,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进行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之战。关于这次战役,60年代,在会见英国二战名帅蒙哥马利的时候,蒙哥马利对毛主席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赞不绝口,但毛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二渡赤水后,中央在荀坝对要不要攻打鼓新场的意见上,发生了重大分歧:毛主席主张不打,但绝大多数同志都主张打。这样一来,毛主席便成为了少数。
为了在战斗中随时调整部署,毛主席又提出,他可以担任这次战役的前敌司令部政委。然而,毛主席的意见被张闻天否决。
眼看对这次战斗就要失控,毛主席的心里十分担忧。当天晚上,毛主席便提着马灯找到周恩来,劝他要暂时晚一点发布命令,再好好想一想。
听了毛主席推心置腹的话,经过慎重思考,周恩来最终接受了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并于次日会上将大家说服,这才挽回了一次损失。
四渡赤水的胜利,是中央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首个重大胜利,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雄辩地证明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才最符合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
因此,中央的同志才认识到毛主席的建议是正确的。从此,确立了毛主席在大家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时,毛主席认为集体决定不能适应当前作战的要求,便提出:不能像过去那么多人指挥作战,建议成立一个几人小组指挥。
不久后,根据毛主席意见,中央决定成立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组长为周恩来,组员为毛主席和王稼祥。
这样一来,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下寺湾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被确定为中央军委主席,则进一步成为了全党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为毛主席后来成为党中央的主席奠定了基础,也为革命的最终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