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小年夜,北方农村的崔德顺家,正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他和妻子正在包饺子,欢声笑语不断。突然,一辆黑色轿车驶入院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几位陌生人的到来,让老两口有些疑惑。一位穿着貂皮大衣的女士走向前,询问是否到了崔德顺家。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竟“扑通”一声跪在崔德顺面前,泪流满面。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崔德顺和妻子都愣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女士和崔德顺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位女士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底:“德顺大哥,你还记得1987年冬天,你舍命救下一个落水少女吗?”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将崔德顺的思绪带回到30年前那个寒冷的冬日。
1987年的冬天,崔德顺正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前往隔壁县的大姑家送粮。大姑一家遭遇洪水,颗粒无收,生活十分困难。崔德顺的父亲心疼妹妹,经常接济他们。路途遥远,崔德顺中途停下休息。突然,他听到远处传来微弱的呼救声。起初,他以为是幻听,但呼救声越来越清晰,他意识到有人遇到了危险。
循着声音,崔德顺跑到附近的一个水泡旁,看到一个少女掉进了冰窟窿里,正在拼命挣扎。少女看到崔德顺,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大声呼救。曾经的军旅生涯,让崔德顺的骨子里充满了责任感和勇气。他没有丝毫犹豫,脱下外套,小心翼翼地走向冰窟窿。由于冰面太滑,他无法施救,只能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将少女救上岸。
少女获救后,冻得瑟瑟发抖。崔德顺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棉衣给她披上,简单的告别后,便骑上自行车,冒着严寒赶往大姑家。到了大姑家,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大姑,大姑心疼地责备他太莽撞,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崔德顺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回到2017年的小年夜,跪在崔德顺面前的女士,正是当年被他救起的落水少女。当年她只有17岁,去亲戚家串门,为了抄近路,冒险从结冰的水泡上通过,结果不慎落水。如果不是崔德顺的出现,她可能早已不在人世。30年来,她从未放弃寻找这位救命恩人。
“这么冷的天,别在外面站着了,赶紧进屋暖和暖和。”崔德顺将女士扶进屋里。在温暖的屋子里,女士向崔德顺讲述了这些年来寻找他的经历,以及得知他消息后的激动心情。临走前,她拿出两万块钱,想要报答崔德顺的救命之恩,却被崔德顺婉言谢绝了。“当年我救你就没图回报,如今也是,所以这钱我坚决不收。”崔德顺的态度坚决,女士也不好再坚持。
这之后,女士每年过年都会带着礼物来看望崔德顺一家,两家人也逐渐成了亲戚,谁家有事都会互相帮忙。这段跨越30年的恩情,成了连接两家人的珍贵纽带。
崔德顺年轻时参军,三年后因为大裁军不得不离开部队。在部队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退伍回到家乡后,他子承父业,辛勤耕耘,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他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大。18岁那年,因为偷邻居家的鸡蛋被父亲责打,一气之下跑去参军。参军期间,他表现优异,从班副升到班长。如果不是因为学历限制,他或许会留在部队继续发展。离开部队的那天,他望着军营,不禁潸然泪下。这段军旅生涯,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崔德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力量。他舍己救人的举动,不仅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温暖了人心。他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危急时刻,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