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个农民的儿子,进京找毛主席“告状”
1960年的冬天,北京的风刮得刺骨,天还没亮,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年轻人站在中南海门前,手里攥着一沓食堂票。
他不是来求人办事的,而是要找毛主席“告状”。
这事要是放在今天,绝对是新闻头条。
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竟然敢直闯中南海,把中央政策的弊端摆到主席面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不仅没生气,还耐心听他讲完,然后给了他两个“特权”。

事情可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一段几十年前的生死交情。
老一辈的恩情,埋下了今天的伏笔
时间往回倒回去30多年,那时候的毛主席,还不是后来的“毛主席”,只是一个在湖南韶山组织农民运动的年轻人。
而贺晓秋,也不过是个普通农民,但这位农民的胆子比城里的革命党还大。
1927年,形势骤变,国民党右派开始清剿共产党,湖南的军阀早就盯上了毛主席,准备一举抓捕。

毛主席在韶山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人盯上了他,随时可能遭殃。
贺晓秋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不能让表哥落到敌人手里。
可问题是,怎么送毛主席出去?直接跑路太危险,沿路全是盘查的哨卡,弄不好连累一批人。
他盘算了一夜,最后想到一个法子——“抬轿子”。
让毛主席装成郎中,坐在轿子里,几个农民抬着,假装去给病人看病。

这样一来,敌人就算拦路盘查,也不会太怀疑。
计划执行得很顺利,轿子一路晃晃悠悠地出了村。
果然,半路上遇到了几个拿枪的士兵。
对方一声喝问,贺晓秋立马赔着笑说:“长官,我家里那老母亲病得厉害,特意请了郎中回去瞧病。”说完,还悄悄塞了几个银元过去。
士兵掂了掂银元的分量,挥手放行。

等到彻底脱离危险,毛主席才从轿子里跳下来,长舒了一口气,拍着贺晓秋的肩膀:“晓秋,要不是你,我这条命可能就交代在这里了。”
那一年,他们还不知道,这会是最后一次见面。
三十年后,他的儿子带着一堆食堂票找上门
时间跳转到1960年,贺晓秋已经去世,贺凤生——他的儿子,带着家乡的困境,站在了中南海门口。
他不是来叙旧的,而是来“告状”。

当他被带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第一句话就是:“你父亲还好吗?”
贺凤生低下头,沉默了一下,说:“主席,我父亲已经去世了……”
毛主席愣了一下,叹了口气:“你们怎么不告诉我?至少,我还能送个花圈。”
贺凤生没多说,直接从兜里掏出一沓食堂票,放到桌上:“主席,现在农村的食堂都吃不饱饭了,食堂要是不撤销,我就不回去了!”
这话说得直白又冲,换个人可能早就拍桌子训他了,可毛主席不但没生气,反而饶有兴趣地问:“你继续说,不管什么话都可以讲。”

大食堂的好心办了坏事
这事得从“大食堂”制度说起。
本来,国家的初衷是好的,想让农民们吃饭不愁,统一分配粮食,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可是,现实中出了大问题。
食堂的饭一天比一天差,大家吃得越来越少,干活的劲头也没了。

以前自家做饭,吃多少干多少,现在食堂里吃饭,就算干了一整天,也只能吃和没干活的人一样多的饭。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下地?
更离谱的是,一些基层干部不顾实际,执行政策时走极端,甚至把人家的祖坟也改成了田地,搞得人心惶惶。
贺凤生亲眼看到,村里不少人饿得脸色发黄,甚至有人偷偷躲在家里煮野菜吃。
他忍不住了,决定要把这事告诉毛主席。

毛主席听完,沉默了
毛主席听完贺凤生的话,脸色沉了下来,低头思索了一会儿,抬头摸了摸贺凤生的头:“你说的这些情况,我基本了解了,过几天华容县的领导会来开会,我会找他们谈谈。”
这句话的分量不小,意味着毛主席已经把这事记在心里了。
但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说道:“像你这样敢讲真话的人不多,我今天给你两个‘特权’——第一,以后有困难随时可以找我;第二,发现什么问题,也要随时告诉我。”
这话一出,贺凤生愣住了。

他没想到,自己不过是来反映个情况,竟然还能得到毛主席的直接支持。
政策真的变了
贺凤生回到家乡后,没多久,中央就开始调整政策,逐步取消公共食堂,恢复了农民的自留地和家庭灶。
这意味着,农村的饭桌重新回到了每家每户,农民终于能自己做饭吃了。
至于那些为了“执行政策”而胡乱折腾的干部,也受到了整顿。

这一切,和贺凤生那次进京“告状”不无关系。
六年后,他又来了
1966年,贺凤生又一次来到中南海,这次,他带来的问题更棘手。
他一见到毛主席,连水都没喝,直接开口:“主席,现在好人被整,坏人得势,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甚至还波及了很多无辜的人!”
毛主席听完,先是笑了笑:“怪不得我最近老打喷嚏,原来是你们在骂我。”然后,他收起笑容,认真地说:“你的意见我收到了,我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临走前,毛主席还特意让人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一部分钱,给贺凤生买了几只钢笔和笔记本,让他回去多学习。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贺凤生回到家乡后,继续做他的农民,但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继续为乡亲们奔走,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件事,并没有成为历史书上的大事件,但它足够说明一个道理——真话,永远值得被听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