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教育局4天查处49起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这是教培行业整改的行动起点。
针对这件事,我写了一篇文章《4天查处49起教培机构违规行为,这些机构要先“哭”起来了》,有很多网友在底下评论区留言:
别整天转移矛盾,应该查一下学校老师。

校内老师校外办班,某些高层领导是机构的后台。

差学生到外面补课没毛病,有问题的是老师没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辛辛苦苦考了个师范学历,最后发现无路可去。

市场“看不见的手”会让市场自洽,没必要干预整改。

管得好,“育人为本,健康第一”。

☑️监督举报,比发牢骚更有用
网友留言给我的感受是监管部门管也不对,不管也不对。
大家知道监管部门在查教培机构违规问题,但不知道教育部门也在对学校内的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查处,所以才有转移矛盾的判断吧。
在2025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公众号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教育部公布一批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这份通知的核心内容是要坚守“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公布的这三个典型案例分别是:
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学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行为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宿迁市致远中学、宿迁市泗阳中学等4所学校在假期违规补课行为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存在提前开学及违规补课的问题最后这份通知底下还附有各省(区、市)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举报平台的联系方式。

学校存在教学不当的行为,需要各位家长作为监督人进行监督举报。
如果大家仅在公众号上或者其他媒体平台上发发牢骚,这并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所以针对某些不良行为,大家有具体的证据就可以进行举报监督。
孩子的教育,并不会因为一两句牢骚就可以改变的,是要持续且共同发力才会越来越好。办法总比问题多,除非大家觉得没问题。
差学生,也有差老师,但差老师曾经也是优秀学生
校内老师校外办班肯定得查,而且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举报,上面的举报平台很多都是省级的,不怕违规老师有后台,即使有也不至于是省级。
针对家长说学校老师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娃,所以娃的成绩差,就是老师的问题和责任。这种说法就太主观了。
父母辈上学的时候也知道一个班肯定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这个结果也是老师的水平或者对学生关注度不足造成的吗?不见得吧。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才是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确实有人“盯”就能学得好一点。所以他们在学校大班课学不好,在校外上一对一后成绩就有进步,这也是正常的。但这种进步仅仅在外力持续作用才有效。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天赋、思维能力、态度、老师、环境……
在做学科培训咨询师时,我的观察发现,很多家长陈述孩子问题,大部分是在陈述自己情绪,而非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成绩差的问题依据。大多数家长存在这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他们太想望子成龙而回避孩子本身是普通人的事实,第二个是他们在讨论孩子成绩时往往是对比别人家孩子而不是孩子自身能力问题。
我们在讨论学校老师教学问题时,要客观讨论教学行为是否违规,而不是是否对自己孩子缺少关注。退一万步说,即使撤下了现在的老师,你就能确定下一个老师能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我们一直过分依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契合度,同样的,在校外培训机构你要能遇到一个跟孩子频道对得上的老师,这得看运气。
所以,老师违规,就收集证据举报监督。如果不是,我觉得家长没必要强求整个环境配合你来改变。毕竟那个你抱怨的老师,他曾经可能也是个优秀学生。
教育目的性
在我看来,学习本身是为了让我们活着。
活着的前提,不是让整个就业环境符合你的专业选择,而是你的习得的能力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先别说师范生毕业未必能当老师,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毕业无法就业的占比也不少,所以不仅仅是师范生。
选择专业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就像我们老一辈以为目光远大,一直推荐我们选医生、护士、老师等这些专业,那个年代的香饽饽让他们有一种判断,觉得这个方向有戏,到真出来工作时才发现人满为患。
选专业就像市场投资,今年市场大批量养猪,且家家户户都肥硕,它能不掉价吗?
选对专业是一种远见,但学习技能谋得生活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监管教培市场,并不是断师范生的后路。如果非要这么说,那么现在的环保工作,算不算在断那些旧材料研发人员的后路呢?就业问题是得解决,但不仅仅针对个别专业。可能有的人是这次教培市场整治的“受害者”,所以才把个人利益放大了。
所以,监管是为了让市场更持续发展。
❌市场自洽?
亚当·斯密那一套在中国市场行不通,或者说至少在教培市场暂时是无效的。如果“看不见的手”真的有效,教培市场不至于现在这么乱。期待消费者觉醒,那得消费者被欺骗多少金钱和时间才能换来一种均衡呢。教育就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时间耗不起。
换个角度想,如果完全放任,学校的好老师会不会都流出去教培市场,那大家抱怨的学校教学质量差是不是就是这个所谓的市场逐利的结果导致的呢。
学生本来可以在义务教育范围内享受到好的教育,但有了这个所谓的教培市场,教师外流,家长现在需要花高额的校外培训费才能获得跟原来同等的教育质量。这不是一种可悲吗?
用市场自洽那一套来反驳监管,是想在教培市场赚更多钱还不受约束。
❓“错”在哪?
对错本身没有绝对,就是看立场上是得益还是损失。
那些觉得查处教培机构违规行为有问题的人,基本是在原环境中得益的人。
例如,本身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父母,孩子上学后暴露了一系列问题,追责无效,只能疯狂追逐成绩,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校外补习;
例如,现在在教培机构做得好好的,但监管更严了,未来工作可能会受影响了,就先杞人忧天却不好好整改所在机构。为什么有人觉得监管食品和无牌餐饮小作坊是要务,却觉得查处教培机构不应该呢?因为是利益相关者影响的。
市场自洽,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上实现的自洽才有意义。就像整个大自然,我们盲目开采,不顾后果地浪费和制造垃圾,那么这种自洽,只会让地球消亡更快。
如果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不健康了,那么高学历又有什么意义?
教育,是长久之计。急功近利只会让教育越来越变形。
所以,这个查处教培机构违规行为,就“错”在肯定损害某些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