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点赞!长江大学攻克粮食能源安全技术瓶颈有新招

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2022-03-03 09:25:07

荆楚大地,长江之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把特色发展作为立校强校的基石,把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迫切需要作为攻关指向,不断实现科研新突破。近日,还被《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耕新品种选育,实现突破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丰收,但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长江大学聚焦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积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中心依托“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3个平台,组建了由104人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建成35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产业所需的关键技术突破。

去年9月,李志新教授领衔的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历经十年攻关,选育出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春两优长70”,成为长江大学首个自主选育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审中稻品种。

2020年,杨隆维教授的水稻育种团队连获突破,育成优质抗稻瘟病迟熟中籼新组合荃9优117,比对照增产5%左右,抗稻瘟病早熟中籼新组合长农优1531,比对照增产4%左右,并相继育成抗稻瘟病不育系长农1A和长农2A。

据统计,中心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和特用粮食作物新品种50个;筛选、创制和引进一批优异育种新材料;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累计7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3亿元。

攻克“卡脖子”技术,硕果累累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离不开能源安全保障。为攻克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卡脖子”技术瓶颈,长江大学能源学部以产业需求为科研方向,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

2011年,中石化在钻探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引进国外知名油田服务公司的技术,结果遭遇“水土不服”。

为此,长江大学组建团队攻关,团队负责人许明标驻守钻井现场,反复调配油基钻井液性能,屡屡受挫后终获突破:钻井深度不仅比第一口井深1111米,钻井液费用仅为国外同体系的一半。目前,许明标团队的油基钻井液逐步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已成功应用于国内1000余口油气井的钻井施工。

产业需求决定科研方向。长江大学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解决一个个油气田开采的具体难题中产生:研发的数字岩心扫描仪器系列产品优于德国同类产品,常年占有国内九成以上市场;油田化学系列产品10多年来应用于海上石油钻探;石油仪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现场……

努力攻坚克难的同时,长江大学也迈上了发展快车道。学校连续三年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部省共建名单,“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可期

作为能源和农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长大把特色发展作为立校强校的基石,坚持聚焦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继续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农业安全战略中做好文章、做大文章。而在这条奋进之路上,一代代长大人攻坚科研的身影依然清晰——

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聘用人员,首创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模式和人工仿生态繁育黄鳝苗种技术的杨代勤教授;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子负责人,入选“湖北名师”的熊青山教授;荣获2021年度孙越崎青年科学技术奖,被称为“智能油藏领域领军人”的赵辉教授;还有扎根乡村猪场20年,用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刘国平副教授……

济济人才,于斯为盛。正是这些人,怀抱梦想,一路上孜孜求索、笃定前行,才成就了长大今天的硕果累累,造就了长大明日的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

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8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6人。

未来长江大学将继续践行“长大长新”校训,聚焦“两个安全”,端牢“两个饭碗”,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农业安全战略中做好文章、做大文章。

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人民网、湖北日报、长江大学官网、长江大学新闻网、长江大学微信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