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铁道兵战士们,总是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就像唐纯信一样,在襄渝铁路建设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故事让人想起那些为国家发展付出一切的普通英雄们。
那天的天气阴沉得厉害,工地上泥泞不堪,唐纯信和战友们正在架设一座重要的桥梁,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父母原本不想让他去当兵,可他执意要去,说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那时候的年轻人都这样单纯。
离开家的那天,哥哥们特意给他准备了家乡的红薯酒,说等他回来再一起喝,可这个约定再也没能实现。
部队里的生活很苦,但唐纯信从来没在家信里提过,他总是写着自己过得很好,让家里人不要担心。
那场事故来得太突然,架桥机突然倾倒,压住了正在作业的战士们,唐纯信就这样离开了。
战友们挖出他遗体的时候,他的脸上还带着年轻人的稚气,仿佛只是睡着了一样。
母亲听到消息后晕倒了,醒来后整整哭了三天,家里人都不敢提起他的名字。
达州红军烈士陵园里,唐纯信的墓碑和其他战友们的一样,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这里的很多墓碑上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们的故事被时间慢慢遗忘。
每到下雨天,墓园里就特别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战友们说,修建铁路的时候,每隔几公里就会有人牺牲,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有些战士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亲人埋在哪里,只能在清明节的时候,对着远方默默祭拜。
陵园的管理员说,以前很少有人来这里,墓碑上的字都快被雨水冲刷得看不清了。
现在偶尔会有人来献花,但大多数时候,这里还是那么寂静。
每一座墓碑下面,都埋藏着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和对家人的思念。
八十多岁的唐家长子,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向弟弟的墓碑,手里紧握着一束鲜花。
他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使了,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弟弟的名字,那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
五十年了,家里人一直想来看看他,可是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后来又各种原因耽搁了。
老人在墓前站了很久,像是要把这些年的话都说给弟弟听。
他说起了家里的变化,说起了母亲临终前还在念叨着纯信的名字。
那束花放在墓前的时候,老人的手一直在发抖,仿佛这一刻等了太久太久。
周围的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回应着这迟来的重逢。
临走时,老人说,弟弟,哥哥来看你了,你在这里要好好的。
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建设,是那个年代最艰巨的工程之一,需要穿越无数险峻的山川。
铁道兵们就是用血肉之躯,在这些荒无人烟的深山里,一寸一寸地修建铁路。
有的地方太过险峻,机械根本无法使用,战士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锤一凿地开凿。
很多战士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刚离开家,就来到了这样艰苦的工地。
他们中间有人再也没能回家,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山川之中。
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隧道,都浸透了铁道兵的汗水和鲜血。
现在的人坐在火车上,穿过这些山川时,可能想不到这些铁轨下面埋藏着多少故事。
这些故事,正在被时间慢慢淡忘,但那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