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前往安顺的途中,有一处古镇,叫天龙屯堡。
这里的人们,祖上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从遥远的南京、江南、江浙一带的汉族,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在西南的统治,在这里垒墙筑堡,驻军屯垦。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
所以,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来的军士的后代。他们在屯军的当地,取材石头石板,建造屯堡村庄,这些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
数百年来,屯堡妇女的装束一直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未曾有变,严格说来,屯堡妇女们的服装,才是明朝普通人家的汉服,而不是那些仙气飘飘的华服。
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后来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如今在屯堡里,都还有一个驿站,每天都有人在那里熬煮茶水,过路的人可以免费饮用,叫驿茶。
屯堡到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核心区域,依旧是石板的房子和石板的小路,依旧保留着屯堡延续数百年是容颜,给人们展示着独属于自己的屯堡文化。这些苍老的石头房子,有一些已经荒废,有一些已然有人居住,老人们来往于小巷子里,絮絮叨叨。战火早就不在,而生活已然继续着。
在屯堡中的一座小桥上,有一个年轻的妹纸穿着奶奶的汉族衣服正在拍照,早晨的光线中,别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衣服是从明朝延续下来的,屯军士兵的家眷们穿着的明朝日常的服饰,到如今也没有什么改变,让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明朝日常人穿着的痕迹。
如今年轻人们穿这种衣服的,已经没有多少了,少数是为了旅游的需要,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穿这种服饰了,仅剩下老年人们,还保留着这个穿着习惯。其实在我看来,这种衣服还挺好看的,可以保留一两件,偶尔穿穿,也是很美的。在屯堡当地,有一些店可以定制这中衣服,有兴趣的,倒是可以去看看。
明朝在贵州屯兵的地方很多,在天龙屯堡的周围,就有很多的屯兵村庄,只不过,大部分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只是天龙屯堡,保存完好一些。在距离天龙屯堡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就同样有一个古镇,叫旧州古镇。
这个古镇,也是明朝屯兵的产物,房屋也是石头垒砌,街道两旁,有小桥或者雕栏,总是不经意间,散发出屯兵人故乡江南的风味。旧州古镇比天龙屯堡要大,旧时还曾是安顺的治所所在地,古镇上还有衙门的大房子。
相比天龙屯堡而言,旧州古镇已经没有特别浓郁的屯兵文化了,更像一个怡然自得的江南小镇。只有那些石头切成的围墙和堡垒,讲述着这里曾经也是兵家重镇。
屯堡文化里,有许多的生活习俗,都在天龙屯堡里有着良好的传承,比如地戏,地戏起源于军傩,就是打仗出征是,大家要表演一段,祈祷大军的剩归来,没有打仗的时候,大家在农闲时,在田间地头,穿着戏服,带着面具,表演着各种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者是历史典故,时间一长,就演变为地戏。
如今的天龙屯堡,有专门表演地戏的场地,叫演武堂,在演武堂里,有专门的演员给大家表演地戏。入今,地戏已经列入非遗传承,有人传授,有人学习,也挺不错了。
胡说八道这更像清朝服饰
简直是胡说八道,这根本不是明朝的衣服,
一个又傻又瞎的不知啥 开始骗人 以为人人跟他一样
你蹲那看了几百年,它一点没变?这不扯淡么,真是别有所图
骗谁呀当我们傻瓜呀!这百分百清朝的服装[得瑟]
服饰风格不像纯正汉服啊
我觉得这是苗化了的衣服,根本不是汉服
这种才是普通人的汉服。现在大街上那些不伦不类的简直是污染眼睛
经过了满清,你觉得这是汉服?
暴打狗小鞭
明明是清朝的衣服
以前老辈妇女还要穿大筒衫跟接头裤的,几十年前就极少有裁缝会做了,老辈凋零后也就断了根。
[鼓掌]
妹子长发及腰了[得瑟]
想看明朝服饰,生降死不降了解下
还是汉族小姑娘水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