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大赛”?也是一场“资本游戏”

汽车通研社 2023-09-07 13:58:34

继芯片和房地产之后,“新能源车”被投资者寄予厚望。

不论是多么离谱的标的,都能够获得投资者的力捧。8月15日,号称是“越南特斯拉”的Vinfast登陆美股上市,首日成功迎来250%的暴涨,随后开始暴跌,然后再次翻倍,就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控。截至8月27日,Vinfast的市值达到1596.99亿美金,市值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位列全球第三。

Vinfast讲的是“下一个特斯拉”的故事,全球资本都在寻找下一个“特斯拉”。整个市场仿佛在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新能源车企,持续被充值

从2012年开始,新能源车企就备受投资者青睐。曾经在第一梯队的威马,总共烧光了投资人的“410亿元”,才轰然倒地。

现如今,全球投资人对新能源车的热情有增无减。就拿刚刚过去的8月来说,大型融资就有4起,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

8月16日,新能源智能重卡企业零一汽车完成1.4亿元Pre-A轮融资;8月25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关于极氪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9.26亿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此之前,财联社曾报道极氪科技将于八月底开启新一轮投资人试水会议,并计划在未来的IPO中募资10亿美金;8月29日,哪吒汽车完成了总额为70亿元的Crossover轮融资,至此累积融资金额超过222.5亿元;8月31日,阿维塔完成B轮融资30亿元。

之前有很多声音都在说“新势力们卖不好就要完蛋了”,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只要车企们身上还有“可能性”,资本们就愿意等待未来某一时刻技术爆发带来的翻倍增长。

毕竟特斯拉在成为“特斯拉”之前,也经历了漫长的亏损期。自特斯拉创立以来,一直到2020年才实现财年净利润为正,在此之前,特斯拉总计亏损4.07亿美金,马斯克通过多种方式融资20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在漫长的烧钱建设期后,跑出来的特斯拉市值破万亿元。

远信周伟锋就曾从全球化的视角评价过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中国的电动车渗透率在逐渐放缓,但全球的电动车行业的渗透率仍然处在低位,“如果把中国定义成未来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其发展空间,特别是结构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在全球资本疯狂涌入新能源车的当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Vinfast这样的车企,也能够取得过热的市场表现。

Vinfast的造车思路,和恒大造车的“买买买”有着异曲同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真的想做汽车。

绕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线建设和调试等漫长积累时间,Vinfast造车全靠“组装”,生产线买通用的,整车的设计、研发、生产方案买西门子和库卡的,技术买宝马淘汰的,零部件基本都是购买中国供应商的,企业高管都是从外部挖的。除了logo是自己的,其他基本都是买来的。

按照这样的运营思路,想要对标特斯拉,基本上是痴人说梦。截至目前,烧钱无数的Vinfast向美国出口了2100辆电动车,但实际销量只有一百多辆,和特斯拉的百万销量相比,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差距。

再者说,越南市场每年的需求量仅30多万台,零部件产业严重匮乏,汽车工业底子非常薄,能够造车的可能性很小,声势浩大的Vinfast ,大概率是一场资本游戏。

资本和企业,都只是各取所需。

车企卷出血,未来价格战会更加激烈

目的不同,资本的投资属性也不相同。

按照资本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战略型投资和财务型投资。战略型投资类似于价值投资,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财务型投资追求的是短平快,看的是增速,业务规模是否达到上市标准,能够多久上市。一窝蜂涌入新能源车行业的资本,更多的是关注车企短期的数据和成绩。

就像是今年上半年大热的AI赛道,资本们疯狂涌入后,还没等到AI企业们改变世界,股东们都开始套现离场了。根据Wind数据,今年截至7月31日,ChatGPT、AIGC、AI算力概念股发生的股东减持事件共发生了337起,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

而现在的新能源车行业,还处在资本疯狂涌入的阶段,那么这会对车企造成什么影响呢?

对于车企来说,未来的价格战必然会更加激烈。

目前,新能源车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价格战,疯狂到了“卷出血”的程度,要么活下来,要么或许会永久的退出中国市场。因为车企们都已达成一个共识,未来2-3年,大约只有5%的车企能够活下来。

李想曾在微博上说,2023-2025年,智能电动车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的技术、产品和交付三大综合能力将会往死里卷,到2025年,前5大车企将会吃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巨头们在年初的价格搏杀之后,不断突破底线,杀价换量达到了“红眼”的地步,整个8月,降价的车企有十多家,包含大众、长城欧拉、零跑、极氪、奇瑞新能源等等,福特电马的员工折扣甚至最高可降10万元,特斯拉更是再降Model Y的两个车型价格,把长续航版的价格打到了30万以下。

在这场“饥饿游戏”中,销量惨淡的企业,原本会在烧完钱之后退场,但现在有了资本的加持,车企们便有了充足的弹药去应对,所以未来的价格战会更加激烈。

0 阅读:9

汽车通研社

简介:全球汽车商业资讯,尽在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