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市内卷现象不断发酵,不得不逼着大家一股劲地往前冲,将本该就要做好的安全抛之脑后。当科技飞速发展所引发的频频事故,不管是人为还是其它因素,都让“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在车圈的含金量持续上升。
智能汽车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如何让消费者能够更放心、更正确地去享用它们,是每个车企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在2025广汽科技日上,广汽集团是怎么做的?

这场以“安全”为主题的科技日活动,广汽集团向外界展示了最新的安全技术。
离开安全谈智驾,无异于本末倒置
随着智能化的逐渐普及,大家对其的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我国乘用车市场L2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经接近60%,预计2030年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90%。
而随着消费者的期待逐步提高,以及智能驾驶往更高级别迈进,由智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不禁让消费者产生担忧。对此,广汽集团在科技日上发布了“广汽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在安全问题上给大家打了一个很好的样。

广汽星灵安全守护体系涵盖了全链路的安全研发体系、全域安全技术和全时安全保障。从开发仿真,到整车碰撞测试以及智能安全、智能底盘安全、主被动融合安全、电池安全等全方面做了安全升级。
比如广汽的碰撞标准在欧标、美标、国标以及行业内所有最高标准的基础上,细化追加了更严苛的要求,工况高达60多种,是行业标准工况数量的3-4倍。

比如在智驾安全方面,广汽集团的L3自动驾驶系统故障触发率控制在1FIT(10亿小时失效1次)以内,超越了航空级的安全水平。并且对定位、感知、计算、通讯、电源、制动、转向、驻车八大关键系统设置了双系统冗余,故障时自动切换备份系统,并配备了多层级芯片监控确保安全。

又比如广汽首创的安全气囊融合点爆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碰撞强度下的精准点爆,配备国内车企首创的后风窗气囊和二排正面气囊,实现720度无死角守护。
而在电池安全方面,通过高本征安全电芯设计,实现电芯5针穿刺不起火、电芯超180度扭转不起火不冒烟的安全性能,还有电池包速冷技术,防止电芯过热,全方位保护电池安全。

另外,广汽云安全系统还有24小时不间断地对整车3881项安全参数做监测,确保无论在车辆运行、充电还是停放状态,都能提供全天候在线的全时安全保障。

可以看到,广汽的每一款车交付到用户的手中之前,都要经过全方位的安全验证。冯兴亚表示:“作为车企,我们不能只谈体验,却忽略了安全,体验可以交给用户去定义,但是安全必须由车企来定义,离开安全谈智驾,就是本末倒置。”
而广汽集团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销售L3级自动驾驶车型,届时安全性如何?很快就有答案了。
如何保障芯片安全?
车规级芯片是智能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不言而喻。广汽自2019年便开始应对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通过投资粤芯片半导体、地平线等企业,覆盖芯片设计、制造、验证与应用等关键环节。旨在强化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并且还与中兴通讯、裕太微电子、仁芯科技、矽力杰等十余家企业合作,联合开发了12款车规级芯片,形成覆盖感知、计算、控制、安全等领域的完整芯片矩阵。
同时广汽还发起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实施“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整车-控制器-芯片端到端联动验证平台、实施‘一芯多源’策略、深化芯片领域投资合作”四大重磅举措。

另外在补能网络方面,广汽已部署11300根高压充电桩,目标2025年底超20000根,支持智能汽车的高效补能。
写在最后
广汽始终以安全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每项科技创新都是以安全为核心,这也是促使广汽能够迅速将L3自动驾驶车型推向市场的根本保障。
另外广汽通过芯片研发与生态共建,不仅强化了核心技术自主权,也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其安全优先的理念和全链路布局,或将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参考。
安全和品质才是车的基本,不是靠吹牛逼,广汽这一块做的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