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备受打击的米格-35,是否能抓住这一丝的机会呢?

军武视界 2025-04-04 14:32:43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之久,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场战争不仅给俄乌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让全球军事格局产生了微妙变化。在军事装备领域,各类武器的性能与作用在战火中接受检验。俄罗斯空天军作为重要力量,在冲突中的表现备受瞩目。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俄空天军在这三年里损失不小,战斗机战损数量超过 200 架,这一数字令人咋舌,堪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军事装备损失方面前所未有的高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俄罗斯空天军急需补充新的战机力量,那么,在众多候选机型中,沉寂多年的米格 - 35 真能迎来 “咸鱼翻身” 的机会,成为俄空天军的 “救星” 吗?

曾几何时,米高扬设计局在全球航空工业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米格 - 15、米格 - 21 等经典机型,皆是其智慧的结晶,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这些战机凭借出色的性能,让对手闻风丧胆,给米高扬设计局留下了无数辉煌的战绩。但如今的米高扬设计局,却仿佛陷入了泥沼,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资金匮乏像一把枷锁,束缚了其研发的脚步;研发不力导致新机型缺乏竞争力;缺少订单更是让其财务状况雪上加霜,陷入了恶性循环。就拿米格 - 29 来说,这款战机口碑不佳,被人调侃为 “机场保卫者”,航程短、滞空时间有限等缺点,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

而米格 - 35 作为米高扬设计局近年来主推的机型,命运也颇为坎坷。它自 2007 年首飞,2010 年便被推向国际市场,本欲大展宏图,却无奈遭遇强劲对手。无论是面对美国的 F-16,还是欧洲的 “阵风”“台风”,亦或是我国的歼 10C,甚至是本国的苏 - 30、苏 - 35,米格 - 35 都显得力不从心,在竞争中败下阵来。2011 年,俄罗斯向印度推荐米格 - 35,印度起初兴致勃勃,宣称要购买 126 架,甚至在入围时还宣布击败了 “阵风”,可最终却出尔反尔,放弃了米格 - 35。埃及也曾与米格 - 35 传出 “绯闻”,但最终选择了更为便宜且性能稳定的米格 - 29,不愿成为米格 - 35 的 “试验品”。马来西亚在考虑采购战机时,也抛弃了米格 - 35,选择了苏 - 30MKM。这些失败的案例,犹如一记记重锤,敲打着米格 - 35 的 “外销梦”。

、即便在俄罗斯国内,米格 - 35 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处境十分尴尬。俄罗斯军费资源有限,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重型战斗机的发展中。2017 年,俄罗斯空天军订购了 24 架米格 - 35,这一订单被外界猜测可能只是一种 “象征性支持”。甚至有传闻称,实际交付数量仅有 10 架,还有说法称生产过程断断续续,至今才勉强完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众多原苏联的设计局整合到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目的是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但在这个集团中,苏霍伊凭借产品优势,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而米格 - 35 却逐渐被 “边缘化”。

如今,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负责人尤里・斯柳萨尔却在卸任前抛出重磅消息,称最新版本的米格 - 35 可能在今年内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 2030 年左右生产 50 架。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看,理由似乎也很充分。俄空天军在俄乌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使其急需新战机补充力量,米格 - 35 自然进入了考虑范围;而且,米格 - 35 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在俄罗斯经济受挫的情况下,这一成本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再者,战争实践表明,轻型战斗机在某些场景下有着独特的优势,米格 - 35 若能装备俄空天军,可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然而,反对者也有自己的道理。俄罗斯在战争过后,经济状况愈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装备上才是明智之举。米格 - 35 过去表现不佳,且至今没有重大技术革新,如今又恰逢俄罗斯空天军资金最为紧张之时,此时大规模采购米格 - 35,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米格 - 35 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它脱胎于 20 世纪 80 年代设计的米格 - 29,内油航程短,即使经过改进,也远不及竞争对手。其雷达原本的卖点 ——Zhuk-A 有源相控阵雷达,因俄罗斯电子技术受限以及国际制裁,成本大幅上涨,多数米格 - 35 只能安装性能较弱的 Zhuk-M 机械雷达,探测范围大打折扣。武器挂载能力有限,发动机问题不断,生产工厂缺乏熟练工人,这些都成为了米格 - 35 发展道路上的 “绊脚石”。

米格 - 35 想要在如今的困境中 “起死回生”,可谓是困难重重,仿佛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但军事装备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战争的需求也可能改变一切。也许,在俄罗斯空天军急需补充力量的情况下,米格 - 35 真能抓住这一丝机会,实现逆袭;又或许,它最终还是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命运。这就如同一场充满20314212悬念的大戏,结局究竟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无论结果怎样,米格 - 35 的命运都将成为军事装备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它提醒着人们,科技的进步、市场的竞争以及战争的洗礼,时刻都在塑造着军事装备的未来。

0 阅读:297
评论列表
  • 2025-04-10 23:42

    理论上打隔壁乌傻用这种还真是比苏霍伊的划算,只不过这头一批算是生产线恢复,初期成本不比苏霍伊便宜

军武视界

简介:军事爱好者的集结地用专业视角带你领略热血军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