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
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刘禹锡)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青竹刚直,节节拔高,上可拂云,下可触金,占尽天时地利,却虚怀空腹,不存杂念。竹子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宁折不弯的气节,是其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称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这首《于潜僧绿筠轩》对竹子的描述和赞颂,更是把世人对竹子的钟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竹子特有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大自然总是以它的鬼斧神工,出乎意料地向人类展示着它不可思议的杰作,正如这方黄河原石——《板桥遗韵》。
这方石既是图纹石,又是文字石,它绛红的底面,洁白的线条,清瘦的枝干,剑戟似的竹叶,不是竹画,胜似竹画,不是“竹”字,胜似“竹”字,仿佛板桥笔下遗世的《咏竹图》,坚忍不拔,百节长春,虚心向上。
《板桥遗韵》奇石,以饱满圆润的石形、干净纯正的色彩、对比清晰的画面,把竹子的形态,“竹”字的神韵,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方寸之间,可谓形、质、色、纹、韵俱佳的一方上品,令人拍案叫绝。
一方美石,不仅能让人欣赏和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更能让人对其蕴含的经典主题和文化内涵不由自主地挖掘、传承和升华,这便是赏石悟道,这便是赏石文化,这便是观赏石的魅力所在。
图文:洛阳石友马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