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B.B.C发文《美国超级航母还有意义吗? B.B.C 登上了其中一艘》,文中提到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的疑问:“在20分钟内,中国15枚超高音速导弹就可以击沉一艘美国超级航母,它还有没有存在意义?”
真是这样吗?

卡尔·文森号的年度运营账单,足以让一个小国财政崩溃:5000名官兵的薪资和福利支出2.3亿美元,核反应堆维护1.8亿美元,舰载机联队保养3.2亿美元,这还不包含每25年一次的换料大修——最近一次耗资42亿美元的工程,平摊到每年相当于再烧掉1.7亿美元。当福特级航母的维护成本比尼米兹级高出20%,美国海军不得不削减驱逐舰建造计划填补窟窿。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更深的悖论:一艘航母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高达1230亿美元,而击沉它只需15枚单价200万美元的东风-17导弹。这种“1:60000”的成本交换比,让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陷入死循环——2022年太平洋舰队模拟显示,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盲区高达40%,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

东风-17的乘波体弹头在临近空间划出诡异轨迹,2500公里射程覆盖第一岛链全域,末端10马赫突防速度将预警时间压缩至3分钟。更致命的是其“双模制导”系统:主动雷达锁定目标后,红外成像会在最后10秒启动,即便电磁干扰让雷达失效,舰体散发的热量依然会成为死亡信标。
美军的防御体系正在遭遇技术代差:SPY-1雷达对高超音速目标的探测距离衰减40%,SM-6导弹430万美元的单发成本远超攻击方损耗,而号称“最后防线”的密集阵近防炮,射程仅1.5公里——这个距离对于10马赫导弹而言,只够完成0.13秒的拦截窗口。兰德公司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反舰体系已形成“侦察-决策-打击-评估”的7分钟杀伤链,比美军OODA循环快2.3倍。

当军事效用遭遇政治经济学,航母的价值坐标系发生扭曲。日本横须贺基地的常态化驻泊,使盟友安全依赖度提升21%;48个州的军工选区捆绑着3.5万个就业岗位,国会山的游说集团宁愿砍掉教育预算,也要保证福特级的钢板焊接火花四溅。美元霸权更提供隐秘支撑:美联储通过国债发行对冲40%建造费用,航母本质上成为“金融武器化的实体锚点”。
这种路径依赖在技术升级中愈发明显。美军正试验150千瓦级舰载激光武器,试图在导弹滑翔段实施拦截;低轨卫星星座“火环计划”将预警时间提前90秒,量子雷达AN/SPS-79则试图破解机动变轨算法。但所有这些努力,都在追赶中国已部署的实战能力——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正将反舰半径拓展至2000公里外。

航母不会消失,但角色正在嬗变。从“打击平台”转型为“感知中枢”,福特级搭载的MQ-25无人机将侦察半径延伸至4000公里,为隐身舰载机提供目标指引;分布式杀伤链概念下,F-35C更多承担数据中继而非投弹任务。这种转变印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论断:战争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其物理破坏力,而在于对敌方决策层的心理压迫。

当东风-17的弹道与华尔街的K线产生共振,航母存续问题已超越军事范畴。它既是霸权体系的具象化容器,也是国际规则的心理锚点——摧毁它不仅需要物理层面的打击,更要承受全球秩序崩解的代价。这种“相互保证威慑”的悖论,或许正是21世纪海权逻辑的终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