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学府之林中,南京邮电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信息学科实力独树一帜,被誉为 “华夏 IT 英才的摇篮”。从 1942 年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到如今发展成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南邮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凝聚着历代南邮人的心血与奋斗。这所承载着红色基因与科技梦想的大学,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同回溯时光,探寻南京邮电大学的前世今生。
战火催生,红色通信教育启航(1942 - 1950)20 世纪 40 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通信对于战争局势的走向至关重要。为培养战时通信人才,1942 年,在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了集邮务、交通、发行于一体的战时邮务总局,并迅速开办战时邮务干部训练班,这便是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首期战邮干训班选址在莒南县东甘霖村,在简陋的茅草屋内,34 名学员怀揣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知识的渴望,开启了通信学习之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员们就自己编写;没有先进的设备,学员们就通过实际操作简单的通信工具来积累经验。而且,他们时刻面临着敌人的威胁,常常需要在敌人的扫荡间隙进行学习。但战邮先辈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不仅学习邮政业务知识,还掌握了通信技术、情报传递等技能,为抗日根据地的通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中,“人在文件在” 成为他们坚守的信念,先后有 400 多名战邮先辈献出生命,其中 200 多名烈士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 “忠贞不渝、使命必达” 的战邮精神,这也成为南邮宝贵的精神之源。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5 年 7 月,训练班扩建为 “战邮” 学校,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也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莲等地。1948 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的华东邮电管理总局。1949 年 8 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邮电中专起步,探索专业教育之路(1950 - 1958)1950 年 12 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为新中国的邮电事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在这一时期,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完善课程设置。通信技术、邮政管理等专业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
1951 年 11 月至 1953 年 4 月间,经邮电部决定,学校一度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1954 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在这十年间,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如盛同、耿国兴、曹丹辉(华东邮电管理局局长兼任校长)、刘砚田、李雪枫、沈毅力、于江、刘维毅等,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与邮电企业的合作,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学校培养的大批邮电技术骨干,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邮电战线上的领导骨干,为国家邮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升格本科,迈入高等教育新阶段(1958 - 2005)1958 年,是南京邮电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国务院批准,南京邮电学校改建为本科高校,定名南京邮电学院,这标志着学校正式步入高等教育的历史新阶段。老红军秦华礼任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将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融入南邮的精神血脉。秦华礼在南邮工作生活,直至 108 岁辞世,他嘱咐子女将工资卡里剩余的十八万元交了最后一次党费,表达 “永远跟党走!” 的赤胆忠心,留给全体南邮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师者情怀、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三样无价的 “传家宝”。
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1972 年 5 月至 1973 年 2 月,学校曾一度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1978 年,学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且在全国科学大会上,8 项科研成果获奖,十余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毕厚杰教授团队研制出黑白可视电话系统,便是这一时期学校科研实力的生动体现。此后,学校在科研方面持续发力,陈锡生教授编写的《程控交换原理》一书,对华为公司初创时期自主研发交换机产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8 年 6 月,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科层次和科研水平。学校始终坚持以国之所需为己任,在国家信息通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自主发展过程中,自觉扛起发展国家邮电事业的历史使命。
2000 年 2 月,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后,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这一转变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校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地方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更名大学,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2005 - 至今)2005 年 4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这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更名后的南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2013 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南京邮电大学,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学科门类和办学资源,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2017 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 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2021 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 A 类建设高校,2022 年入选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学校多年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结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 “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应用” 五位一体的大信息发展格局,以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实施 “三高一新一前沿” 的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学校的 “有机光电子学” 成为中国先进材料研究创新创造旗舰,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成为国家新设置的交叉学科之一,4 个学科进入 ESI 学科排名全球前 4‰。
在科研创新方面,学校依托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学校教师研发的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解决了全双工光通信世界性难题;科研团队研制的深空应答机成功运用于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担负火星探测全任务周期内与地面的双向通信任务;在量子签名、量子纠缠等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也获得新突破;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推动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利用 5G + AI 硬核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彰显了学校的科技担当。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年来,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代表队多次获得一等奖并参加 “索尼杯” 的角逐,1997 年更是捧得 “索尼杯”;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也屡获佳绩,获得全国一等奖 15 个队,全国二等奖 17 个队,近两年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 2 个队,二等奖 5 个队;2003 年,获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 竞赛一等奖。学校学生综合素质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三级通过率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考研录取比例也逐年攀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 98%以上。
如今的南京邮电大学,拥有仙林、三牌楼、锁金村和江宁四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学校设有 25 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专业 61 个,现有博士后流动站 7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8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3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2 个,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战时邮务干部训练班,到如今的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走过了八十余载的光辉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南邮始终情系国脉,秉承 “信达天下、自强不息” 的南邮精神,践行 “厚德、弘毅、求是、笃行” 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 26 万余名优秀人才。展望未来,南京邮电大学将继续发挥信息学科优势,为我国的信息通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向着建设电子信息领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