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未成年犯罪往往更恶劣,恶毒又缺乏理智与自控能力

塔斯聊事 2023-06-18 10:56:42

《告白》电影里讽刺的是,渡边最大的救赎就是美月。美月理解他,包容他,想告诉老师他只是寂寞而已,是唯一一个认可他而非“成绩”的人。然而这么一个人却也毁在了渡边自己的手里。他自己毁掉了自己唯一得到救赎的机会。这就体现了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些学生都知道生命珍贵,但是他们没有深切的体会过。所以就算渡边修哉能在大会上演讲生命珍贵的主题文章,但是在他的眼里生命只是草芥。

电影大概是想开放式,但是原著写得非常清楚,就是炸死了,“开玩笑”的意思是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重生或救赎,你最重要的东西毁了你也不能重来。这种唱高调式教导很像国内片改结局,但国内不会拍出这种深度。更多的时候,这个结局是比故事更贴近生活的现实。受害者被迫的原谅,与未成年加害者理所应当的重新做人。

我喜欢《告白》的镜头语言,非常之精彩,将最纯真的镜头与最邪恶的犯罪混剪在一起,让人触目惊心,脊背发凉,入口即化,Q爽弹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部分不是直接拍摄,而是拍摄倒车镜里扭曲的画面,和当时的情节配合起来真的很绝。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拍的关于人性的影视作品,就是很好很让人回味无穷。

其实我觉得人性本恶,自诞生之初便是恶,原始本能既是恶,是随着年龄增长接受教育慢慢才变得善良。说实话,这个电影算是不错,但确实集合了太多的阴暗的东西,几乎等于一种堆砌了,而且在未成年的学生身上。我相信生活中这样的学生都存在,并且那种无知的、残忍的恶在生活的阴影里长久存在着。不要低估人性的恶,不仅是日本,不仅是成年人,有些孩子的恶你真的想象不到。

部电影里的情节很复杂,涉及师生关系、校园欺凌、原生家庭和部分对HIV病毒的看法等等,角色设定也很复杂,孩子用自己原生家庭的恶来折磨自己,最终也成为了一个恶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破坏了其他人的家庭,但是讽刺的是心存恶念的孩子会被原本应该是维护孩子权益的法律保护着,老师所向往的正义得不到回复,更心寒的是小女孩明明是被人杀害,警察却得出意外身亡的结果,因此她开始独自一人踏上复仇之路。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法实现,很多家庭只能默默承受这种痛苦。

“告白”在这里应该是“自白”的意思,因为小说和电影的结构是每一个章节都由一个角色的视角和口吻来展开,一层一层地揭开事情的真相。其实原著当时只是一个小短篇,就是森口老师片头在教室的那段独白,后来文章获奖了,作者才从那里开始延伸出一整部小说。大获成功后,原著还以这种“自白”的结构写了一本《赎罪》。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