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总参作战部长降为省军区司令,再次见到老首长说:官也不小啊

王王煎妮子 2025-04-21 15:09:42

【前言】

从放牛的小子一路打拼到开国时的将军,打了一辈子仗,最后竟然从中央被调到了地方。等他再次碰到以前的老领导王尚荣,王尚荣都感慨地说他被亏待了。但他却乐呵呵地说:“我现在这官儿可不小嘞!”

【放牛娃“混进”红军】

王扶之这个人啊,他是陕西子洲县人。他妈妈走得早,所以他从小就靠村里各家各户的帮忙,吃的是“百家饭”长大的。

老爸为了赚钱养家,出门去打工了,这样一来,爷爷就成了王扶之唯一的依靠。小王扶之呢,就整天琢磨着怎么赚钱,好让爷爷的日子能过得舒坦点。

那些有钱的地主老板老喜欢拖着不给王扶之工钱,有时候遇到特别狠心的,干完活一分钱都不给。王扶之也没辙,只能自认倒霉。慢慢地,他也就看清了这些人的真实嘴脸。

那时候,刘志丹可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创人物之一。老百姓们私下里都在传,说刘志丹领着红军队伍,专门干些打击富人、帮助穷人的事儿,而且还把土地分给穷人。

王扶之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底。没多久,刘志丹真的率领红军来了,王扶之还瞧见红军队伍里头有好多小战士,这让他心里头也动起了要去当兵的念头。

有一天,王扶之碰到了红军,他直接开口说:“我能不能跟你们一起走啊,加入你们的队伍?”

红军回头一看,发现是个小家伙,就问:“你几岁了?”

王扶之没直接回应,却反问起来:“你猜俺多大岁数了?”“你是不是十六七岁那样?”

那时候,12岁的王扶之一个劲儿地点头,说:“你说得挺靠谱的嘛。”

王扶之虽然才12岁,但他个子挺高,都长到1米6了。也难怪红军会误以为他已经有十六七岁了呢。

王扶之就这样悄悄地加入了红军队伍,刚开始,他被安排进了“少共营”。那里头的小孩大多才十几岁,对王扶之来说,还算有个年龄相仿的伴儿。

王扶之虽然加入了红军,但他还是穿着和老百姓一样的衣裳。他们这些刚入伍的小战士,手里都没枪,整天就拿着一根梭镖在那比划着练。

【缴获第一把战枪】

1935年那会儿,东北军的110师打了过来,徐海东和刘志丹两人立马商量好怎么攻打被围的城,接着营长就给“少共营”里的小兵们分了工。

那时候,这个营里头大概有两百多号人,营长干脆把他们分成三拨儿去冲锋。敌人拿着望远镜一瞅,看见一帮子“小家伙”在前面乱跑,立马就嚣张起来:“下面那些都是嫩头青,没啥大本事!”

其实,那些小家伙们冲得才叫一个猛呢。对王扶之来说,这可是头一回真刀真枪地上战场,但他心里头一丁点儿也不怯,反倒是兴奋得不行,就等着大展身手了。这些日子,他天天练梭镖,手法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现在拿在手里,感觉就跟有了把真枪似的。

因此,当营长这次下令让他们从两边发起攻击时,王扶之立马像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他握紧手里的长矛,直接冲向一个正对着他瞄准的敌军。

王扶之也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胆子,张口就大喊:“放下枪,饶你们不死!”喊的同时,他还把梭镖架到了敌人的脖子上。这一嗓子,把敌军都给镇住了,他们愣了一下,立马就跪倒在地,双手乖乖地把枪举了起来。

王扶之瞅准机会,一把抢过了枪,这下可好,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把“拐把子枪”。那些耀武扬威的东北军,竟然被几个小兵蛋子给打败了。他们心里头那个纳闷啊,怎么大人会在小孩面前栽了跟头呢!

劳山战役结束后,王扶之就被安排去了三营,干起了通信员的活儿。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到测绘训练班深造,没想到在那儿遇到了一个“老朋友”。

那个曾经被他用梭镖顶在脖子上威胁的东北军士兵马德良,在被抓后,选择了加入红军,现在他已经是一名红军战士了。

他俩聊了起来:“那会儿,我们瞅见底下尽是些年轻小兵,觉得根本构不成威胁。谁承想,你们猛地就往上冲,我们还没缓过神来,就成了俘虏。”

王扶之一听就乐呵起来,说道:“瞧瞧现在,咱俩一样了,都是红军的一份子啦。”马德良接着话茬说:“对呀,多亏了你们提前把我解救出来,我这心里头真是感激不尽。”

【两只苍蝇“救”了王扶之】

之后,在朝鲜战场上抗美援朝的时候,王扶之也去了那里,他临时负责志愿军39军115师的师长工作。

那时候,他正忙着整理战斗经验呢,没想到,一眨眼工夫,一枚炮弹就直接砸在了防空洞的盖子上,防空洞立马就塌了。

王扶之被炮弹的气浪猛地掀飞,等他再次睁开眼,发现自己跟其他参谋都被困在了黑洞洞的山洞里。

这时候,他耳朵里嗡嗡作响,身体就像被啥重东西压着,一动也动不了。没办法,他只能使劲儿喊着周围战友的名字。

山洞里黑漆漆的,突然传出了两下回应声,王扶之心里头一乐,还有人活着呢!他们使足劲儿,想把压在身上的重东西挪开,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土和石头堆里爬了出来。可接下来咋出去,却成了个大难题。

现在,外面的战士们正玩命地挖土救人,谁心里也没底,不知道里面的人到底咋样了。还是彭总司令发话了:“不管咋样,得想尽所有法子,把王扶之他们给弄出来。就算真不行了,遗体也得给咱挖出来,带回国!”

可救援真是难上加难,他们一边挖,洞口一边塌,时间就这么一点点溜走,活下去的机会看起来微乎其微。眼瞅着,大家都要在花名册王扶之的名字后头,写上“牺牲”俩字了。

两只苍蝇从一条小缝溜了出来,众人连忙喊道:“快看,苍蝇飞出来了!”既然它们能飞出来,那肯定还活着没错。

最终,王扶之在被埋了近几十个小时后,总算是被救了出来。他们算是走运的,不过,活下来的也就三个人,其中包括王扶之,其他人都不幸牺牲了。

事后,聊起这次经历时,王扶之轻描淡写地表示,也许是老天爷眷顾,尽管经历了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但他身上那股子什么都不怕的劲儿,一点没减。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死守着天津城不放。冲在最前面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倒在了城墙上,连那面红旗也反复被打下。他一看这情形,心里头那个急啊,二话不说就猛地冲了上去。敌人的子弹嗖嗖地往他这儿招呼,结果他左腿挨了一枪。可就算这样,他手里那面红旗还是高高举着。因为他心里明白,只要红旗不倒,战士们就有勇气继续往前冲!

【结语】

1954年那会儿,他当上了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头儿,到了1964年,又被正式封为了少将。可没想到,1975年他却被调去了山西当军区司令员。这一下子从中央到了地方,要是换做别人,心里头估摸着得嘀咕几句,觉得挺不是滋味的。

不过王扶之啥也没多说,直接就去山西上任了,而且在那边一干就是五年。后来还是叶剑英提起了王扶之,他才被重新调配了工作。

说实话,不管王扶之走到哪里,他从来都没抱怨过半句。对他来说,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干,是当兵的一开始就得牢记的事儿,王扶之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