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一莎
在澳大利亚雇主担保签证申请中,许多申请人因对政策细节理解不足,导致提名申请被拒。本文将深入剖析三大常见误区,并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助力申请人高效规避风险。

雷区一:合同细节一字之差,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尽管薪资数字正确是基本要求,但合同中的用词精准性往往被低估。移民局对薪资结构的审查严格到“逐字推敲”,尤其是涉及奖金、佣金、加班费等非固定收入时。
1、奖金条款
需明确是“固定奖金”(Guaranteed Bonus)还是“绩效奖金”(Performance-based Bonus),若表述模糊可能被认定为收入不稳定。
2、佣金计算
必须清晰说明佣金比例、发放条件及计算周期(如“按季度销售额的5%发放”)。
3、加班费
需区分“法定加班费”(Penalty Rates)与“协议加班费”(Overtime Allowance),避免笼统表述。
案例警示:某知名企业因合同中误将“固定奖金”写为“酌情发放奖金”(Discretionary Bonus),导致移民局质疑收入稳定性,最终提名被拒。

雷区二:薪资门槛≠安全线,市场水平才是关键
移民局设定的最低薪资标准(如AUD 76,515)仅是法律底线,而真实市场薪资才是审核核心。尤其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移民局会参考行业薪资报告(如Job Outlook、Payscale数据),多数职位的市场水平通常在AUD 80,000–100,000之间。
1、常见误区:
仅满足最低标准,但职位实际市场薪资更高,申请易被拒;忽略雇主所在地区的薪资差异(如偏远地区与大城市的基准不同)。雷区三:雇主无力涨薪,如何破局?
当前经济环境下,雇主可能难以承担过高薪资,但仍有机会满足移民局要求。比如,利用偏远地区政策,偏远地区职位市场薪资要求较低,可结合DAMA协议等特殊项目申请。
结语:
雇主担保签证的申请绝非“满足条件即可获批”,需从合同细节、市场调研到薪资结构进行全面合规设计。若您面临薪资门槛或合同条款的难题,建议尽早咨询移民律师或专业顾问,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避免因细节疏漏导致申请延误或被拒。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申请需结合个案情况。欢迎联系作者获取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