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谁能想到,安徽铜陵街边一家苍蝇小馆,竟能靠着三块五毛的土豆丝,滚出年入45亿的餐饮帝国?
2013年,当“黄焖鸡米饭”“沙县小吃”席卷全国时,47岁的汪书高却反其道而行,把自家餐馆改名“小菜园”,挂出“现炒现卖,半小时上菜”的招牌。
彼时餐饮界正刮起预制菜旋风,料理包厂商拍胸脯保证:“用我们的料,省心又暴利!”
可这个倔脾气的安徽大叔偏不信邪,他抡着大勺在后厨喊:“机器炒的菜能有锅气?”

当时没人看好他——街坊算过账:一盘现炒土豆丝,光人工成本就要两块,卖三块五简直是做慈善。
可谁能料到,这个被笑作“傻老汪”的厨子,11年后竟手握623家直营店,两次冲击港股IPO?

更魔幻的是,2023年曝出“健康证黑幕”时,他直接给全国门店装上直播摄像头,让千万网友盯着后厨炒菜。
从农村娃到餐饮大亨,从夫妻店到54亿身家,这个不肯用料理包的“古董厨子”,到底给中国餐饮业下了什么猛药?

时间拨回2006年,铜陵长江路上那间30平米的“汪旺美食林”,每天凌晨四点准时亮灯。
汪书高踩着露水去菜场,专挑带泥的本地土豆,妻子蹲在门口削皮,指甲缝里嵌满土豆皮屑。

菜单上清一色“土掉渣”的徽菜:5块钱的麻婆豆腐浇着现熬的肉酱,28元的红烧肉必须选三层肥膘——这是他从芜湖老厨子那儿偷师的秘诀:“肥肉颤巍巍,瘦肉不塞牙”。
开业三个月,街口修鞋的老王成了活广告:“他家炒青菜都放猪油渣嘞!”

转机出现在2013年。
眼看着隔壁火锅店用料理包日进斗金,汪书高却把攒了七年的家底砸向透明厨房。
玻璃幕墙后,厨师剁鱼头的“咚咚”声成了最好广告。
有大学生拍下“现场杀鱼”视频发上网,第二天门口排队的年轻人拐过两个街角。
这年秋天,“小菜园”正式挂牌,汪书高定下死规矩:所有蔬菜当天配送,冷藏超过8小时直接喂猪。

疯狂扩张的秘钥藏在“农村包围城市”里。
当“绿茶餐厅”挤破头进万达广场时,汪书高专盯菜市场二楼、老社区地下室。

南京某小区店开在公共厕所对面,开业当天大妈们捏着鼻子进店,吃完却成了忠实粉丝:“比我家媳妇烧得还入味!”这些“土味选址”让租金成本压到同行的一半,省下的钱全砸进物流——12个冷链仓配200辆冷藏车,黄山春笋凌晨采摘,中午就能出现在徐州店的油锅里。

管理上更有一套“土办法”。
新员工入职先发三件宝:计步器、测温枪、放大镜——每天走满2万步检查卫生,测温枪专盯冰箱温度,放大镜用来查米粒里的杂质。

店长晋升堪比“修仙”:北京朝阳店长小李擦了两年盘子才摸到收银机,合肥总部的张总当年因切土豆丝超时3分钟被罚洗一周厕所。
2021年首次IPO失败,竟是因为有顾客投诉“炒空心菜老了”——汪书高连夜飞往重庆,蹲在后厨炒了二十盘菜,最后发现是当地水质问题,当即拍板所有门店装净水器。

两次上市折戟的故事比八点档还狗血。
2022年“3·15”曝光江苏某店用隔夜鱼,汪书高直接带着质检局突袭仓库,当着直播镜头把十吨冷冻货扔进垃圾车。
去年“健康证黑幕”闹得满城风雨,他反手推出“内部间谍”制度:员工举报违规奖励1万元,举报者升职加薪,违规者终身行业禁入。
如今二次递表,招股书里白纸黑字写着:“食品安全投入上不封顶”——去年光是检测费就花了1700万,相当于每天烧掉4.6辆五菱宏光。

走进任何一家小菜园,都能听见熟悉的吆喝:“蒿子掐嫩头,咸肉切三毫!”
54岁的汪书高至今保持着每周下店的习惯,有时系上围裙炒两盘菜,咸淡刚好是二十年前的味道。

当资本围着“餐饮标准化”打转时,这个初中毕业的厨子用623口铁锅熬出了最朴素的真理——生意场上,快不如慢,巧不如拙。
有人说他是餐饮界的“老顽固”,可看看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餐厅:用流量浇灌的终究是速生速死,靠料理包撑起的繁荣不过是空中楼阁。
反观小菜园,去年光是土豆丝就卖出1.2亿盘,连起来能绕地球三圈。
这让人想起汪书高办公室挂的那幅字:“火候到,美味自生。”

如今站在港股门前的老汪,手里攥着的不仅是招股书,更是一本中国餐饮的启示录。
当预制菜巨头们忙着上市圈钱时,这个爱穿布鞋的安徽大叔,正用一锅锅猛火快炒的烟火气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护城河,不在财务报表里,而在百姓的舌尖上。
就像他常念叨的那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