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王玉忠团队破解吉兰-巴雷综合征致病“关键密码”

搜济宁 2025-04-11 17:58:53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四肢麻木无力为特征的周围神经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自身抗体结合周围神经触发补体级联反应,导致补体沉积和攻膜复合物形成,进而引发神经损伤。尽管经过积极的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仍然有约20%的患者在治疗1年后遗留严重的残疾,约5%的患者死亡。如今,一项源自化脓性链球菌的“分子剪刀”——IgG降解酶IdeS(国际非专利名称:Imlifidase),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为这场免疫系统的“误伤”按下暂停键。这背后,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王玉忠主任团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跨越八年接力探索的结果。

王玉忠领衔的神经感染与免疫团队专注GBS为代表的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领团队围绕GBS先后立项了十余项课题,他们始终如一地专注科研探索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基于对GB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和理解,王玉忠发现一种化脓性链球菌分泌的IgG剪切酶可能治疗GBS有效,随即带领课题组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治疗第7天,IdeS能显著减少兔模型脊神经前根的神经纤维损害,并显著降低模型的死亡率。这一发现证明IdeS可能成为改写GBS疾病进程的“分子开关”。 该重要研究成果于 2017 年发表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杂志。

基于王玉忠团队的研究成果,瑞典Hansa Medical公司于2018年2月向美国FDA申请并获得了IdeS(Imlifidase)治疗罕见病的资格并用于GBS的治疗。这项认证不仅加速了IdeS的临床开发,更标志着国际医学界对在GBS患者中“清除致病抗体”"治疗策略的共识。

2024年12月,来自英、法、荷兰多个国家的联合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单次剂量IdeS联合IVIg治疗的30名成年患者中,37%在一周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肌力平均提升10.7分,恢复独立行走能力比平均水平提前6周。另外,应用IdeS联合治疗组第1周独立行走可能性提高6.4倍,第4周仍保持4.2倍优势。该疗法通过精准分解致病抗体,有效阻断了GBS中神经损伤的进程,使兔模型的基础研究成功在人体疾病中充分验证了疗效。

国际研究首席专家Attarian教授指出:“早期恢复行动能力是GBS治疗的核心目标,该药物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目前该疗法已进入深度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该类疾病的疗开启新篇章。

IdeS治疗GBS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走过的8年征程,有力印证了该院神经免疫团队科研选题的前瞻性及其临床转化的价值,标志着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成果获国际医药领域的高度认可。(作者:姚潇颖)

1 阅读:9

搜济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