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民族英雄,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宋朝的岳飞和文天祥,他俩功绩卓越,名声在外,是实实在在保卫大宋疆土的大功臣。
但一说起清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割让土地、赔偿银两,国家权益受损,颜面扫地。除了林则徐这个名字,大家似乎很难再想起清朝还有什么忠贞爱国的臣子了。
可你知道吗,在清朝那会儿,宫里头有个了不起的人物,一直在给清廷保驾护航,这人就是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能臣”之一的左宗棠。
他在朝廷做官的时候,拼尽全力推动新政策,搞起了现代化的改革,还成功摆平了太平天国那摊子事儿,把捻军也给镇住了。
他不仅大力促成新疆的收复行动,还主张在那里设立省份。说实在的,咱们现在中国能有如此广阔的国土,这个人的贡献可真不小。
左宗棠由于他那些了不起的成就,被后人赞誉为晚清最铁骨铮铮的人物。他离世后,连日晴朗的福州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连天都在为他哀伤落泪。
那时候,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老百姓们个个心里都不是滋味,都趴在地上大哭起来。对他们来说,晚清的这根“主心骨”没了。
左宗棠究竟给老百姓做了啥,让大家一直记得那么牢?他去世后,有没有啥最后的话留下来呢?
【晚清第一硬汉病故】
左宗棠这辈子过得那叫一个坎坷。
说起刚开始当官那会儿,他可真是走了不少弯路,费了好多年时间。因为他考了很多回都没能考上,所以他对那八股文是打心底里反感。
但他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时悄然降临。
尽管多次考试都没能成功中榜,但由于他一直留在湖南老家刻苦读书,所以在那一片地方,他也算是个挺有影响力的人物。
就在他考试没考上的那会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慢慢闹大了起来。
因为这个巧合的机会,他接到了湖南巡抚的邀约,从而踏上了仕途,开启了自己驰骋战场的岁月。
他啊,算是那种大器晚成的角色。自从他带着兵马守住了长沙城,立马就一战成名,名声大噪。后来,他就加入了曾国藩的队伍,从此走上了成为“晚清第一硬汉”的道路。
在晚清那会儿,他算是少有的“铁汉子”,心里头认定了,要想保住咱想要的东西,就得靠真刀真枪地干,不能老是割地赔钱,让人家瞧不起,丢了国家的脸面。
因此,尽管晚清那会儿,跟西方那些大国比起来,实力差得远,根本没法抗衡,但有了左宗棠这么个硬骨头在,那些列强心里头也得掂量掂量,不敢小瞧了他。
那时候,他对晚清而言,就如同一块硬邦邦的盾牌,为那些弱势的、像蛀虫一样的人们遮风挡雨。
但人总是会慢慢变老,到了晚清那个风雨飘摇、局势动荡的时候,左宗棠就算再怎么拼尽全力去支撑,也很难再挽回什么大局了。
然而,就算上了年纪,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是坚守着保卫中国的决心,从未退缩。
老了的他,下定决心要收回新疆,干脆连棺材都准备好了上路。他站出来,就是要让那些西方的国家知道,别想轻易把中国给分了。
那时候,他已经69岁高龄,按清朝那会儿的标准,算是非常老了。但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还是一门心思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洒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左宗棠在成功收复新疆后,带着队伍回到了朝廷,但他却没有盼来自己该有的那份荣耀。相反,他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给挤兑了,最后只能孤单一人跑到南京去当官。
这时候,那个曾经像大清太阳一样耀眼的人物,也终于要迎来自己的黄昏时刻了。
即便是打了胜仗回来的左宗棠,到了这时候也不得不低头哈腰地去面对那些西方大国,最后还是得走上跟他们谈判这条路。
领导的放任不管,一点点摧垮了这个铁汉的坚韧,把他推到了一个十分难堪的境地,这让左宗棠感到非常恼火。
由于法国频繁对咱们国家东南海边发动攻击,这让左宗棠不得不提高警惕。尽管年迈体衰,他还是主动请缨,要求去福州检查军队情况。
八天后,左宗棠动身往南去了福州,就是这一趟行程,关乎到了左宗棠的生死存亡。
硬汉终究不是永远不倒的铁人,晚清时期被视作“最后顶梁柱”的那位,最终还是没能挺住,垮掉了。
1885年9月5号那天,左宗棠在福州去世了。
左宗棠临终之际,依旧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军务,心里牵挂着的还是国家的安全。
就在那会儿,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居然跟法国达成了《中法越南条约》,又一次选择了退让。
左宗棠一辈子忙活的事儿,到最后都白费了。就在那会儿,福州城已经好久没下雨了,可突然间,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
这场面,连天公都不禁为那位刚强果敢的老人家难过,落下了眼泪。
本该如同秋日细雨般滋润心田的大雨,却变成了让中国人民深感遗憾的失望之雨。
这场大雨彻底熄灭了清朝那最后一丝希望,把无数清朝老百姓的信念和毅力都给冲垮了。
雨停了,天放晴了,可福州百姓的心里却像被乌云笼罩,找不到一丝黎明的曙光。大伙儿心里难受,家家户户都点亮了长明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哀思,缅怀逝去的日子。
不只是福州的老百姓,整个东南沿海那些曾得到左宗棠保护过的士兵和平民,都自个儿行动起来,纷纷去哀悼他,感觉就像没了自己家里人一样难过。
不光是老百姓,就连那些掌权的人心里也是同样的哀伤和痛苦。
这雨越下越猛,直往每个清朝人心里灌,把晚清那点残存的希望都给浇灭了。晚清本就走到了绝路,现在更是没啥翻身的机会了。
【慈禧听闻悲怆不已】
拿到那份讲述左宗棠去世的奏章,慈禧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不少。
慈禧沉默了好一阵子,然后才慢慢跟旁边的太监讲了自己的打算,她下令给左宗棠封个太子太傅的职位,还给他定了“文襄”这个谥号。
慈禧还给左宗棠在他老家建了个祠堂,专门供人祭拜。
慈禧太后亲自操办下,清朝政府动手搞了三篇《皇家悼念文》和一篇《皇帝立碑文》,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左宗棠去世这件事有多看重。
这样的好待遇,是以前的汉朝大臣们想都不敢想的。但话说回来,就算再好,也比不上左宗棠立下的那些大功。
多亏了他,慈禧这些掌权者才能在如此混乱的世道里安心待在京城,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慈禧晚上才能睡个安稳觉,不怕被人暗中算计或劫持。
左宗棠就像是一道行走的坚固防线,时刻保护着大伙儿。
尽管他内心深处是想保卫中国的领土和民众,但说实话,慈禧这些掌权者实际上从他那里得到了最多的间接保护。因此,当他离世后,这些人反而成了最心慌的一批。
因此,那时候的慈禧不得不给左宗棠面子,她心里也发怵,生怕哪里做得不好,激起了老百姓的不满。结果,左宗棠就得到了一场特别隆重的葬礼。
在福州的皇华馆里头,鞭炮声声,狮子舞动,纸扎祭品烧得旺旺的,各种悼念活动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左宗棠以前的那些亲兵护卫,好几百号人呢,都赶来参加追悼,还帮忙抬着那些祭品给左宗棠。
到了10月14号那天,福州城里举办了一场皇家祭祀活动,是刚上任不久的福州将军代替主持,进行祭奠的。
左宗棠去世后,他的遗体在灵堂里安放了满满一个月。之后,才着手安排将他的棺材送回他的老家湖南。
要出发那会儿,福州城里头的商家们全都行动起来,一致决定歇业一天,就为了好好给这位保护大家的大英雄送上一程。
大伙儿都自发聚在一块儿,送别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最后一程,哪怕他们心里头对清政府有再多的牢骚和不满。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只为亲眼目送这位硬汉的葬礼进行,即便平日里他们对清政府有诸多怨言和不满,此刻也都暂且放下,共同向这位勇者表达最后的敬意。
尽管他们对以往动荡不安的日子心怀不满,但心里头明明白白,要是没了左宗棠,他们恐怕连这点安稳时光都捞不着。
11月1号,左宗棠的棺材在走了好多天后,终于抵达了长沙的地盘。
湖南的老百姓和当地的绅士们一听说左宗棠回来了,都急急忙忙跑到祭奠的地方去悼念。好多跟左宗棠交情不错的人,都给他送来了吊唁的横幅和祭品。
左宗棠绝非什么地方的守护神灵,但多亏有了他,咱们中国的老百姓才能在那么多艰难困苦里头,捞到点安宁的日子。也是左宗棠拼死拼活地努力,才让清朝的统治没那么快垮掉。
左宗棠以前就琢磨过,想和老婆周氏死后埋一块儿,但那时候到底葬哪儿,还没正式拿定主意。
因此,不论是湖南当地的官府,还是左家的后代子孙,都不知道该把左宗棠的遗体安葬在哪里好。
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到了1886年12月10日那天,左宗棠终于拍板决定了下葬的地方。
他被好好地埋在了善化县八都杨梅河柏竹塘的南边,这位大清的重要大臣,也就是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保护者,总算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日子。
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渴望这份宁静。直到他离世并被安葬时,他的二儿子左孝宽才透露了左宗棠临终前的真正心愿。
当时,福州将军穆图善把那份遗言上报给了慈禧太后。
这个临终前的话语,让慈禧连连摇头叹息,直说大清没了真正的顶梁柱。
【左宗棠弥留之际的遗言】
左宗棠一开始聊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说他原本只是个读书人,但多次参加考试都没能中榜。
没想到歪打正着,他竟当上了领兵征战的将军,还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一直在朝廷里大展身手,成了历经三朝的老臣,积攒下众多功劳和荣誉,最后还混进了清朝权力的中心圈。
在不少人眼里,左宗棠已经算是读书人里混得最顶尖的了,但他自己心里头其实还不太知足。
他心里很感激朝廷的赏识,但说实话,那些都不是他最在意的。他真正想聊的,是战场上的中国,这才是重点。
左宗棠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拼杀,说起来,清朝里那些领兵打仗的将领,没人敢跟左宗棠比试谁更厉害。
左宗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坚持站在战斗的最前沿。但就算战死沙场,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他也觉得不够。
他心里真正在意的,并非个人的光荣或挫败,他渴望见到的,是中国的平稳发展和灿烂未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左宗棠心里想的还是咱们中华民族和老百姓的平安。他确实把一个大忠臣该有的样子,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了老百姓和领导们面前。
面对清朝政府那般的无所作为,左宗棠直到生命的尽头,都还在拿自己的性命当最后的谏言,想给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们提个醒。
他在临终前的话里讲得很清楚:要打赢跟其他国家的仗,咱们中国的实力到底行不行,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他感到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没能全力以赴去打击敌人,征服对手,再次展现咱们中国的雄风。
他为国家拼了大半辈子,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总觉得因为这样,自己没法真正安心地闭上眼睛,没法真正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些话全是从心底掏出来的,真心实意希望咱们国家能更上一层楼。但话说回来,时代的变迁哪是一个人能左右得了的呢。
说实话,清朝的衰败,单凭左宗棠一个人是根本救不回来的。但他就好像一头即将逝去却依然咆哮的雄狮,那番话真是让人惊醒。左宗棠讲的这些话,清廷里但凡听到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琢磨琢磨。
听到这些的亲戚朋友,一个个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心里原本就觉得左宗棠十分了不起,而当他临终前说出这番话,大家更是觉得他形象更加伟岸了。
那些士兵和指挥官一听到左宗棠的话,心里头有不少人就悄悄地接过了左宗棠还没实现的想法。
左宗棠这一辈子,真是活出了那句老话,他总是为国家操心在前,享受在后。他心里真真切切装着这个国家,和那些只想着自己享乐,压榨老百姓的领导们完全不同。
慈禧老佛爷在看到左宗棠留下的遗言时,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她到底是在为真心实意失去这么一位忠心耿耿、有志向的能人而难过,还是在发愁没了左宗棠后,自己的前路会变得咋样,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就算那时候她能瞅瞅左宗棠留下的话,琢磨琢磨,清朝也再也回不去往日那风光日子了。左宗棠的努力啊,就像是小蚂蚁想挡住大车,硬是要跟历史的大潮流对着干。
但要是没了那些敢于跟时代大潮对着干的英雄,咱们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左宗棠干的那些事儿,真的值得现在的人们好好记住他。
他堪称与岳飞、文天祥比肩的民族豪杰,像他们这样智勇双全的人,要是活在当下社会,肯定能闯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新天地。
期盼这些曾经呕心沥血的民族楷模,别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页面上,寥寥数语带过,而是能深刻烙印在现代青年的心中,成为他们实实在在的标杆与自豪。
在和平的日子里,咱们也得学学左宗棠,心里装着祖国,安稳时也得想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得为了自个儿,还有咱们的国家、民族,打拼出一个光明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