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狗皮膏药”,很多人会想到那些行走江湖,打着治病的旗号的江湖郎中,他们所吹嘘的“灵丹妙药”就被叫做“狗皮膏药”,实际上是一些骗人的把戏。

同时,“狗皮膏药”也被用来形容非常粘人,贴在身上甩都甩不掉,让人挺烦的。那这种膏药跟“狗皮”有什么关系吗?
古时候,普通老百姓干的大多是体力活,有些磕碰或是累出个风湿病太常见了,于是诞生了用来涂在身上的膏药。

膏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当时人们在猪油里添加各种药物制成药膏,称作“豕膏”,用以治疗一些皮肤外伤。
到魏晋时期,由于炼丹术的盛行,添加了红丹的“黑膏药”诞生,就是小时候常见的那种黑乎乎的药膏。至唐代,黑膏药被广泛使用,这时民间郎中发现,狗在夏季通常使用舌头来散热,认为狗皮没有汗腺,因而“狗皮不通”。

实际上也是如此,狗的汗腺不发达,不能通过皮肤来排汗散热,所以狗皮透气性并不好,但敷在人身上可以防止药性挥发,还可以软化皮肤,让药物成分更好地进入人体皮肤,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常用狗皮来敷药。
唐代医术《外台秘要》就曾记载:“取黄狗皮裹腰痛处”,可有效治疗风湿腰痛。
于是郎中们尝试把一些草药碾碎、混合,然后涂抹在狗皮上,经过处理之后,就制成了最初的“狗皮膏药”。
可见,最早的狗皮膏药确实是以狗皮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来的,主要用来治疗一些跌打损伤、风湿病痛等,贴上狗皮膏药,患处感觉热乎乎的,疼痛瞬间减轻不少。

狗皮膏药贴上后不容易掉,能长时间发挥药效,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用“狗皮膏药”来形容有些比较难缠、难以对付的人。
毕竟狗皮膏药一旦贴在身上,想要揭下来就没那么容易,有时候还会把皮肤扯得生疼,而且在其制作、使用过程中,要是膏药不小心蹭到衣服上,也很难清洗干净。
随着后来药物种类的发展,“狗皮膏药”的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到清代成为常见的外用膏药,但这也给了很多江湖骗子卖假药行骗的机会,导致后来一提及“狗皮膏药”,人们都避而远之。

到如今,科技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替代材料,现在市场上正规的膏药,早就不用狗皮做原材料了,于是“狗皮膏药”便成为了一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