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
一个家庭要有福气,就要过从容的日子,一切都在把握之中。
如何把握家庭的未来呢?这就要每个家庭成员,找准定位,演好角色。
每个人都责任到位,尽己所能,凑在一起就有了巨大的希望。
01
父亲扛住,多赚钱。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其高度,就是家庭的基础,也是家庭的眼界。
要顶住家里的压力,那就得有钱。
谈钱是庸俗的,但是不谈钱的父亲,是毫无责任的。
当父亲能想办法赚到钱,就可以承载一日三餐,儿女的学业,抓住投资的机会等。
清朝时,湖南湘乡的曾麟书,继承了祖上的地和房子,经营起来,让家庭丰衣足食。
他还努力读书,做了地方的私塾老师,额外增加收入。在参加了十七次乡试之后,考取了秀才,也是大家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有一年,儿子曾国藩去京城赶考。花掉了所有的盘缠,还向一个老乡,借了一百多两银子,买了一套历史书。
曾国藩把书放在曾麟书面前时,曾麟书没有生气,而是说:“书买回来,好好看,才没有浪费。”
后来,曾麟书省吃俭用,把银子还上了。
要知道,在当年一个普通家庭,一年也就赚十多两银子。这曾国藩买书的钱,也算是巨款了。
不管家庭发生了什么,只要父亲手里有钱,那就能扛得住,能够抵御大部分的意外情况。
作家卢梭说过:“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一家人长期自由自在地生活,也能自由地追求理想,人生的前程就如花似锦。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又能够看到父亲赚钱的方法,无形中就成了一份家业。如果是老字号的手艺,那就变成了一份祖业,子子孙孙,用之不竭。
02
母亲忍住,促和睦。
母亲,在家里,要相夫教子。而她最应该做的,就是“和事老”,把大家的矛盾及时化解。
母爱如水,用水一般的柔情,抚慰每一个人,家庭和睦就不是问题。
《菜根谭》中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易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一个好的母亲,也许每一天都在承受委屈,要左右逢源。
再说一说曾国藩的母亲江氏。
江氏的父母非常迷信,也重男轻女。
她一出生,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人,是“洗女”。父亲决定把其饿死,冻死。
她命大,饿了几天还活着,父亲这才把她抱起来,养大了。对此,她也不迁就娘家人。
江氏养了几个孩子,曾家的长辈也多。就像一个大集体一样。
人多了,家务也多了。江氏要抚养孩子,又要孝顺公婆,还要顾及田地。
丈夫曾麟书常常抱怨。江氏就安慰:“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
把公公婆婆伺候完,江氏已经六十多岁了。
江氏也想去京城看看,但考虑到资金消耗,时局不安,终究成了遗憾。
多年后,曾国藩做了官,回想母亲,感慨到: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一个家里,如果每一个人都释放自己的个性,那么谁来包容大家的个性呢?这个人,就是母亲。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在大家面前小心翼翼地生活,开口的时候,也很温柔。那就是母亲在大家之间,不断周旋,其内心的压力是很大的。
家和万事兴。和气的根源,就在母亲的身上,有一点唠叨,但不聒噪。
03
孩子熬住,能出头。
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孩子熬过了十多年的苦,那么成年之后,就能够出人头地,比父母更加厉害了。
孩子出头了,接下来,母凭子贵,子孝父心宽,家庭实现了良性循环。
曾国藩小时候,很是愚笨,读书几遍,都背不出来。
据说,他有一天夜里背书,反反复复折腾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完成。而躲在房梁上的小偷,听了几遍,就能背诵了。
小偷忍不住,跳出来,嘲讽曾国藩几句,扬长而去。
没有天资的曾国藩,科考几次之后才成功。到了官场,又被上司碾压。
直到他带头剿灭太平军,才扬名立万。
人生就像煲汤,要小火,慢慢熬。这样才有香气,能够口味十足。
正如曾国藩说过的:“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父母们,千万不要拔苗助长,而是告诉孩子,慢慢来,只要方向对了,一直在前进,就会到梦想的彼岸。
走得太快了,反而容易栽跟头,不得不重新来过。多次重来,比那些慢慢来的人,肯定要滞后很多。
熬出头了,孩子精彩,家庭蓬勃,如破土的春天。
04
有一位禅师说:“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以招来福气。”
家庭的福气,不要苦苦追求,而是大家分工协作,做好长期规划,慢慢去获取。
我们以古代的好家庭为例子,给每一个家人做人的启发,也根据时代 特点,推陈出新。
父亲赚钱了,顶住了开支的压力;母亲会持家,忍住了家庭的火气;孩子努力读书,点燃了家庭的希望。这样的局面,一代又一代,越来越好。
把自己演好了,人有福,家有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