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选自“菁华荟”系列文章汇编第12期,2月初,我会将这期汇编共享到群中。
学习“笔杆子”对优秀文稿的解构、分析文章,是新手文友提高写作水平的“快车道”,也是文友一直期盼的学习形式。
因此,我组建了好文“品鉴官”团队,由各领域的“笔杆子”对近2个月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署名文章、讲话汇报、经验典型、调研报告等优秀文稿进行筛选、甄别、推荐,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优秀文稿进行点评、赏析。
我按月汇总,并形成汇编,命名为“菁华荟”系列,作为我原创整理、自用学习的15大系列资料之一。
截至目前,“菁华荟”系列已分享12期,共200多篇文章,150余万字。
这里共享该系列汇编中的一些文章,与文友共同研讨学习。
今天,向各位文友推荐的是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的《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的评析。
按照规定,本号作为自媒体,无权转发政务类文章,因此,只能分享这篇文章的评析文字,不能附原文。
请按照标题和作者,网络自行查询原文。

一、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是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在1月20日《学习时报》上刊发的署名文章,讲述了绍兴如何持续拓展“民情日记”传承发展的内涵外延、实践路径、制度机制,推动各级干部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一是站位有高度。平凡的小事长期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作为,“小切口”也可以写出“大文章”。
文章把“民情日记”这一看似很普通的小事与重要批示联系起来,与群众路线联系起来,让这20年持续拓展的“小事”站位高了,落点实了。
二是素材有深度。如果把文章比作禾苗,那么素材就如同土壤,好的素材就是最有养分的土壤。
涉浅水者如鱼虾,涉深水者成蛟龙。文章从“民情日记”的出发点、落脚点、突破点逐步递进,展现了民情日记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总结出以“民情日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语言有温度。文章语言运用的好不好,一是看是否让人耳目一新,二是看是否让人清楚明白,三是看是否让人印象深刻。
文章把“民情日记”用很多短词汇进行描述。如,“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民情通、民情微聊、民情脚印”“村情社情、企情舆情”“小康路上、共富大道”“笔尖纸上、线上云上”等等,既简洁明了又容易理解,非常有学习借鉴意义。

二、正文赏析
第一段:首段便从“民情日记”发端切入,紧密联系指示批示和重要要求,引出20年“民情日记”的发展创新,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第二段:围绕坚守“访民舍、记民情”的出发点,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群众实情展开,阐述“民情日记”的发展,从“集中式”到“常态化”转变,从“纸上记”到“线上集”迭代,从“小日记”到“大治理”跃升。
一级标题:
坚守“访民舍、记民情”的出发点,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群众实情。
二级标题:
一是从“集中式”到“常态化”转变。
二是从“纸上记”到“线上集”迭代。
三是从“小日记”到“大治理”跃升。
第三段:围绕站稳“想民心、议民事”的落脚点,顺应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从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三个方面展示“民情日记”的工作成效。
一级标题:
站稳“想民心、议民事”的落脚点,顺应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
二级标题:
一是站稳人民立场。
二是倾听人民呼声。
三是汇聚人民智慧。
第四段:围绕找准“解民难、帮民富”的突破点,共建美好社会、共创美好生活,从聚焦民生为群众办实事、拓展外延为企业优服务、助力共富为发展添动能三个方面阐述“民情日记”的创新发展和拓展深化。
一级标题:
找准“解民难、帮民富”的突破点,共建美好社会、共创美好生活。
二级标题:
一是聚焦民生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拓展外延为企业优服务。
三是助力共富为发展添动能。
第五段:结尾对“民情日记”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升华,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