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是王秀兰女士吗?您的父亲王成松在找您,您看什么时候能过来一趟?”
听完对面的话后,王秀兰差点被惊掉了下巴。
她转头看向客厅里父亲的牌位,上午点的香现在还在静静的烧着。
她的父亲不是早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吗?怎么又突然出现,还要与她相见?
王秀兰又回想起了60多年前的那件事,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牺牲的烈士父亲1948年深秋,江苏曲塘镇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王成松像往常一样,揣着几块钱去街上买盐。
突如其来的马蹄声打破了街市的宁静,是国民党军队,他们在四处抓壮丁,街上顿时乱作一团。
王成松还没来得及躲避,就被几个士兵强行拖上了马车。

混乱中,他看到了同村的张姐。“张姐!”他急切地从怀里掏出仅有的两块银元,“帮我交给我媳妇,告诉他们我可能短时间回不来了!”话音未落,马车已经疾驰而去。
此时的王成松,与妻子结婚才三年。他的妻子刚满19岁,温柔贤惠,两人感情甚笃。
家中还有个两岁的女儿王秀兰,刚学会喊“爹”没多久。
那天早上出门时,他还抱着女儿逗了会儿笑。谁能想到,这竟成了父女俩最后的记忆。

张姐将银元送到了王家,讲述了刚刚发生的事时,王成松的妻子听后,直接瘫坐在了地上,怀中还紧紧抱着年幼的秀兰。
她日日盼着丈夫能平安归来,可五年过去了,始终杳无音信。
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年轻的妇人喘不过气。在王秀兰七岁那年,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改嫁。
临走前,她将那两块珍藏的银元交给女儿,又含泪将秀兰托付给三伯父王成进。

王成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将侄女视如己出。在秀兰幼小的心灵里,关于父亲的记忆只剩下一片模糊。
三伯父常常给她讲述父亲的故事:王成松为人正直,待人和善,是村里人都称赞的好后生。
每当这时,秀兰就会默默摸着那两块银元,试图在冰冷的金属中触摸父亲的温度。
她无比的想念父亲,但在1962年,一纸烈士证书送到王秀兰手中。政府正式认定王成松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并发放了抚恤金。
这下,王秀兰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王秀兰将烈士证书和那两块银元小心地放在一个樟木箱里。每逢清明节日,她都会为父亲烧纸钱,在家中的牌位前焚香祭拜。
可如今有人竟然告诉她父亲还活着,还告诉她父亲如今在台湾,这到底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那父亲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但不管怎么样,王秀兰还是想去见一见这位老人。

2014年6月,在寻亲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66岁的王秀兰终于见到了这位可能是她父亲的老人,这位老人已经101岁了。
老人名叫“汪呈松”时,这个与记忆中父亲名字“王成松”如此相近的名字,让王秀兰内心无比激动。
但是,汪呈松却表现得异常冷淡。他端坐在椅子上,始终与王秀兰保持着距离,眼神中充满警惕。

这些年来,他曾遭遇过太多自称是“亲人”的骗子,这让他对任何寻亲都持极度谨慎的态度。
为了确认这真的是他的女儿,他问了王秀兰很多问题。
每一个问题,王秀兰都耐心地回答,从曲塘镇的风土人情到村里的地理位置,从祖屋的格局到邻居的姓氏,王秀兰都快速而准确的回答了出来。
可这些依然没能打动汪呈松,他不仅保持着戒备,甚至在王秀兰想靠近时往后退缩。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时,王秀兰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精心包裹的小包。里面是两块保存完好的银元,这是她此行最重要的信物。
她向汪呈松讲述了这两块银元的来历,诉说着母亲改嫁时将银元留给她的往事。
这些年来,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将这两块银元视若珍宝,从未舍得花用。
没想到,这两块银元瞬间触动了汪呈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望着这熟悉的银元,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年迈的老人再也无法保持冷静,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他终于相信了王秀兰就是她的女儿。之后,二人还进行了亲子鉴定,DNA显示二人就是父女关系。
真相大白的那一刻,王秀兰与父亲相拥而泣,他们终于又团圆了。
相认之后,王成松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所有事情。

1948年年底,汪呈松被强行编入国民党第21军时,但他内心充满了抗拒。
他曾苦苦哀求能够返乡,却只换来一句冰冷的威胁:“要命还是要女儿?”
王成松愣住了,没再挣扎。为了家人的安全,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份不情愿的命运。
那个年代,战争的风云变幻也让汪呈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在江阴与解放军的交火中,国民党部队溃败,他随部队撤退至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汪呈松成为了一名战俘。面对解放军的政策,他选择加入解放军。
1949年10月,汪呈松随解放军参加金门战役,负责运送弹药。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腿部中弹。更不幸的是,由于后续部队未能及时支援,他再次被国民党军俘虏,随后被带往中国台湾省。
户籍登记时,由于他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工作人员将他的姓氏“王”误听为“汪”,名字也被记录为“汪呈松”,自那之后,他就一直用这个名字生活。
作为一名俘,汪呈松被编入国民党第18军。但他曾投降解放军的经历让他在军中备受排挤。

退伍后的生活更是困顿不堪,他不得不靠卖豆腐、洗衣、捡垃圾为生。直到60年代,他才勉强租到一间小房子。
尽管生活艰难,汪呈松从未忘记大陆的家人。他多次尝试寄信回家,希望能与妻女取得联系。
可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妻子的改嫁,这些满载思念的信件如同石沉大海,每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应。

岁月匆匆,转眼间汪呈松已是百岁老人。2012年,99岁的他通过中国台湾省村长陈慧琳联系媒体登报寻亲。
这个消息传到大陆后,引起了很多部门的关注。当地民警展开了艰辛的排查工作,在200多名“王秀兰”中终于锁定了他的女儿。
时隔六十多年,父女终于相认,多年的思念和遗憾得以弥补。

认亲之后,王秀兰多次向父亲提出返乡的请求。然而,汪呈松的记忆仍停留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始终担心自己会成为女儿的负担。
但女儿的真诚和村长陈慧琳的耐心劝说,最终打动了这位倔强的老人。
2015年3月28日,王秀兰携女婿再次赴台,准备接父亲回家。

2015年4月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汪呈松踏上了回乡之路。从台湾到香港,再转机到上海。
4月3日,当汪呈松终于踏上海安县王垛村的土地时,这位经历过战火纷飞的老兵,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一年,他102岁。

回到故土的汪呈松决定改回自己的本名——王成松。
海安县民政局得知他的故事后,承诺将参照相关政策给予扶持,确保这位归乡老人的晚年生活无忧。
女儿王秀兰还带王成松去祭拜了亡妻和父母的坟墓。站在亲人的坟前,这位年迈的老人默默地跪了下来。

66年前那个被迫离别的场景,那个年轻妻子的容颜,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一跪,跪尽了大半生的思念与愧疚。
从此,王成松在女儿家安享晚年。每天清晨,他都会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熟悉又陌生的乡村景色,听着儿孙们的欢声笑语。
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终于又重新接纳了这个漂泊的游子。

2017年8月,王成松在家乡安详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终于圆了归乡梦,也弥补了多年来对故土的思念。
这位经历过战争、颠沛流离的老兵,最终如同一片落叶,归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
参考资料老兵,回家!——人民政协网,2015年4月7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