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士兵一个都不能少!已冲出重围,他们却奋不顾身,决然杀回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2-06 14:14:34

古代名将之所以能常打胜仗,除了具备洞察形势、冷静坚毅、机智英勇的军事素养外,最主要的就是会统兵。

而统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军纪严明和戮力同心。

所以,战场上身先士卒,战场下同甘共苦,是名将统兵的基本标配。

但在战场厮杀中,面对生死与胜负的取舍,如果要求将领做到“我的士兵一个都不能少”,则显得有些苛刻了。

然而,历史上的确曾经有两位这样的名将,在自己已经杀出重围后,发现手下士兵还没获救,都毅然选择了奋勇返身,重新冲进战场。

这两位真正的侠义名将,一个是三国的张辽,一个是隋朝的张须陀。

一、张辽止啼

公元215年8月,合肥。

张辽召集李典、乐进,共同打开了曹操的密信。信中只写道: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此时,孙权的10万大军兵临城下,东吴猛将悉数登场,势在必得。

曹操主力远在汉中,与刘备一决雌雄,根本来不及救援。

志向远大的孙权,因为与刘备暂时握手,而放弃了对荆州关羽的进攻,转向另一个北伐的突破口——张辽镇守的合肥。

张辽立刻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是让我趁孙权立足未稳、尚在集结之际,出其不意,主动攻击啊!

而合肥全城不过7000士兵,具体怎么打,自己看着办吧。

是夜,张辽挑选了800名壮士,杀牛分肉,枕戈待旦。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射在大地,张辽就和他的800敢死队,劲马直突,如饿虎扑食般冲向了东吴大营,目标直指孙权的中军大帐。

东吴完全没料到,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张辽居然敢主动出击,所以毫无防备,瞬间乱做一团。

张辽一面大喊:“我乃张文远是也。孙权,出来受死!”,一面纵马挥舞长戟,顷刻间就斩杀了数十人。

东吴这边,猛将陈武第一个反应过来,奋勇上前抵挡张辽的敢死队,不幸战死。

孙权则趁机逃到一座小山丘上,大将徐盛、宋谦喝止不住溃散的部队,只好跟着逃命。

此时,东吴中军大将潘璋、贺齐先后到场,局势逐渐稳住,这才发现,张辽居然只有区区800人,于是立刻组织反攻,将敢死队重重包围起来。

张辽下令,分三路突围,自己带着几十人杀开一条血路,顺利冲出包围圈。

正清点人数时,只听得东吴阵中的其他敢死队员大喊:

“将军弃我乎!”

张辽见状,不禁热血沸腾,大喝一声,掉转马头,披甲持戟,重新杀入东吴大军之中,孙权的兵马见者披靡,无人敢挡。

从清晨一直战到中午,张辽才将兄弟们一个不少的,全部解救出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东吴愣是没敢攻城。

其时正值盛夏,东吴军中瘟疫流行,孙权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张辽趁机追杀,差点连孙权都给活捉了,大获全胜,是为“逍遥津之战”。

此战后,张辽成为东吴的噩梦,小孩啼哭时,家长喊一声“张辽来啦!”,孩子就不敢再哭。

逍遥津之战,让东吴长达15年不敢再打合肥的主意。

在217年鲁肃去世后,还间接导致孙权将战略重心被迫转到了荆州关羽的身上,才有了后来的关二爷败走麦城。

二、主动求死的张须陀

时光荏苒,转眼400年过去,来到了隋朝的公元616年。

此时,47岁的隋炀帝在经历了三征高句丽惨淡收场和雁门关被突厥围困后,突然从极端的好大喜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混吃等死,甚至自嘲说:“我这颗大好的人头,谁来砍了去!”

面对风起云涌的各地起义,隋炀帝选择了到江都玩耍,爱咋滴咋滴。

起义军中,以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势头最猛。

隋朝绝大多数的将领,都选择了投降或者自立,除了张须陀等少数将领。

在大隋摇摇欲坠时,张须陀依然坚守岗位,带着他的士兵,四处救火。

无论多牛的起义军,只要碰到张须陀,必然败逃,概无例外。

616年,张须陀应荥阳太守杨庆邀请,前来镇压瓦岗军。

在此之前,张须陀已经和瓦岗军打过30多场,战绩是全胜,所以翟让听说是张须陀来了,想都不想,就准备跑路。

在李勣的苦劝下,翟让才下定决心一战。

刚投靠瓦岗军的李密说:

“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为公破之。”

这是说,张须陀有勇无谋,用计就能打败他。

616年12月,在河南荥阳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的隋军果然中了诱敌之计,被数倍于己的瓦岗伏军重重包围。

张须陀绝非一味好勇,此番中计,可能他觉得,对付曾经打败过30多次的瓦岗军,随便平趟。

果然,张须陀奋勇杀出了重围。

此时,他却做了一件可歌可泣之事,即使他的对手,也会为之动容。

张须陀一看自己带来的士兵尚有很多没有冲出重围,立刻返身杀入敌军阵中。

等他一身是血的再次冲出包围圈时,一清点人数,还是不够,于是又再次骑上马,冲入敌阵。

如此杀进杀出,一共往返了四次!

也就是说,张须陀起码有四次机会可以逃命,他却绝不独活,而是坚守“我的士兵一个都不能少!”

当第四次返回重围时,张须陀看到自己的士兵已经被打散,再也无法重新集合了,于是仰天长叹:

“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

这一次,他不再想着突围,而是力竭战死。

听闻张须陀战死,他的部下痛哭数日。

其中就有唐初非常有名的两员顶流猛将:秦琼和罗士信。

他俩和老上级张须陀的打法很像,就是绝不逃命。

我的士兵,一个都不能少。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两位奋不顾身的侠骨名将,都姓张呢。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