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料来源:
[1]唐茹梦,鲍婷婷,王涵,等.熊胆粉、土茯苓、鬼箭羽治疗肝毒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吉林中医药,2025,45(03):288-290.
[2]高佳琪,张培,于晓彤,等.仝小林院士基于“态靶理论”治疗桥本甲状腺炎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68-371.
[3]李雨濛,田佳星,潘立敏,等.老年代谢综合征合并血管并发症病案——仝小林院士教学查房实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1(03):237-241
1958年,仝小林出生于吉林长春。在仝小林家隔壁,住着一位是一位赤脚医生,他常常用传统中医的方法为邻里乡亲们调理身体。年幼的仝小林也因此发现,一些看似普通的中药草木在这位隔壁大爷的调配下,焕发出神奇的疗效,让不少乡亲们都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这也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8年高考恢复后,仝小林凭借从小对医学的热爱,考入了当地的医学院。进入大学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经典,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金匮要略》,每一本书他都反复研读,深入钻研。毕业后,仝小林选择继续深造,师从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和周仲瑛教授。也正是这时,他发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代谢紊乱的问题,其中高尿酸血症尤为常见。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痛风、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等多种并发症。在当时,高尿酸血症在中医界还属于冷门领域,相关的中医理论论述也比较零散,相应的治疗多依赖“湿热下注”类方药,但疗效并不理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仝小林意识到,这种日益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是中医亟待突破的新领域。
从那以后,他除了深入研究古籍以外,还会在临床实践中尽量多接触一些高尿酸血症患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仝小林发现许多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常伴有其他代谢紊乱的症状,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也让他察觉到高尿酸血症并非孤立的疾病,而是与全身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得到这个启发后,仝小林开始尝试从整体观念出发,寻找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时间一晃而过,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仝小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他提出,高尿酸血症的形成过程,就像人体内部油腻过盛、通路不畅,气血被阻、代谢失衡,终致“浊毒”积聚。因此,治疗高尿酸血症不能单纯利湿降浊,还要调脾运、化瘀滞、畅气机。

基于这一理论,仝小林将高尿酸血症纳入“膏瘅”“痹症”“水肿的”范畴,系统构建了“膏浊致病”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仝小林创制了多个经典方剂,并为无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来自青岛的渔民付华城。
51岁的付华城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平时出海捕捞的时候就经常吃一些海鱼海鲜来填饱肚子。平日空闲时,就喜欢和几个老伙计一起吃吃烧烤,喝喝啤酒。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他的身体渐渐出现了异常。在五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2012年4月17日,这天付华城起床穿鞋时发现自己的大拇指关节有些不对劲,起初只是轻微的红肿,像被蚊子叮咬后的小包,所以他并未太在意。可是穿上鞋子走路时,脚趾就会时不时传来轻微的刺痛感,像是被细针轻轻扎了一下。付华城心想可能就是不小心磕碰导致的,过几天自然就好了。

可没想到一周后,他的大拇指关节就开始明显肿胀起来,皮肤紧绷得发亮。就连皮肤颜色也变得越来越红,付华城忍不住摸了摸,这才发现关节处的温度竟然比周围皮肤要高。他赶紧起身想拿点药膏,可刚走了一步,一股剧烈的疼痛感就像电流一样迅速从脚趾传遍全身,让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付华城忍着不适,拿出了跌打损伤膏药涂在脚部,这才稍稍感觉有些好转。
可等到了5月22日,付华城的大拇指关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胀到了平时的两倍大,皮肤也被撑得几乎透明,可以看到下面青紫色的血管。关节周围的皮肤又红又烫,像是被火烧伤的铁板一般,轻轻触碰一下都会引发剧烈的疼痛。这下付华城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请假去医院挂号检查。
随后医生根据付华城的主诉为他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查体发现他的大拇指关节关节呈梭形肿胀,关节活动度减少,皮肤菲薄处可见针尖大小黄色尿酸盐结节。随后医生便给他开了血生化、关节X线、关节CT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尿酸:680μmol/L:双能CT:大拇指关节可见特异性尿酸盐结晶沉积;X线: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未见骨质破坏。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医生拿到检查结果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随后叮嘱付华城,像他这样既有糖尿病又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要格外的注意。以后要少吃海鲜这类高嘌呤食物,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还要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和降尿酸药物。在医院走过一遭后,付华城自然老实了。回到家后的他一直严格按遵照医生的嘱咐,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按时用药,每天还会喝两升的水来促进尿酸排泄。
可尽管如此,3个月后的复查结果却显示,付华城的血糖和尿酸仍然超标。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的血糖和尿酸过高,他的右脚小脚趾已经溃烂流脓,医院给的建议是截断这部分溃烂的脚趾。付华城和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感到天都要塌了,每天坐在床边以泪洗面。
就在这是,事情出现了转机。仝小林院士恰好来到付华城所在的医院进行义诊,在得知付华城的情况后,他认真详细的查看了付华城过往所有的病例报告,随后做出判断。仝小林认为付华城这是气虚血瘀、湿毒内阻,应该采用“内外合治”。内主要是补气通络,外则是清热消肿、促进肉芽生成。

三个月后,付华城的伤口竟然神奇般的愈合如初,并且再也没有复发过。付华城还特意带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特意找到仝小林院士当面致谢。临走之际,付华城还不忘问出心中的困惑:“仝教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适合我这样老年人的简单实用的降尿酸秘诀?”
仝小林院士微笑着地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控制尿酸就是要清淡饮食、不吃海鲜、不喝啤酒、勤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尿酸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仝小林院士认为首先要重视排尿的及时性。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约有70%的尿酸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剩余的则经肠道排出。因此,尿液排出是否顺畅、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着尿酸在体内的浓度和代谢效率。如果经常憋尿,会导致尿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过长,尿酸浓度升高,容易在尿道、膀胱或肾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久而久之,不仅可能诱发尿酸性结石,还可能造成肾功能负担增加,严重时甚至发展为尿酸性肾病。

尤其是早上起床后的“第一泡尿”,是经过整夜浓缩的,尿酸浓度最高,应及时排出;此外,长时间开会、驾驶、写作或专注工作时,许多人容易忽略排尿信号,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尿酸代谢极为不利。晚上睡前也建议排空膀胱,避免尿液在夜间长时间滞留。对于高尿酸人群或痛风患者来说,养成规律排尿、及时解尿的习惯,是预防病情波动的重要基础性措施。
其次,仝小林院士认为饮水方式也非常关键。我们常说“多喝水有助于排尿酸”,这句话没错,但很多人只记住了“多喝”两个字,却忽视了**“怎么喝”才更科学、更安全**。有的人为了“冲尿酸”,一天只集中喝两三次水,每次一口气灌下五六百毫升,实际上这样做反而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让身体“来不及处理”这突然增加的水分,从而影响代谢平衡。
更科学的方式是:分时段、分批次、均匀饮水。建议早晨起床后先补一杯温水,之后每隔1-2小时适量饮水,每次150-200毫升左右,既可保持体内水分充足,又能刺激规律排尿,帮助尿酸随尿液持续排出。成人每天饮水总量一般建议在1500到2000毫升之间,体重偏大、出汗多或处于炎热环境的人群还可适当增加。

此外,值得特别提醒的是,饮水不等于喝饮料。很多含糖饮品、果汁、奶茶等富含果糖,摄入后反而会刺激体内嘌呤合成,升高尿酸水平。对于控制尿酸来说,白开水、淡茶水、淡柠檬水或温矿泉水是首选,真正做到“喝对水、喝好水”,才能有效助力降尿酸。
最后,仝小林院士提醒大家情绪和作息对尿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许多人认为只要吃得清淡、戒了海鲜和酒,就万无一失。但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一些饮食和运动都控制得不错的患者,尿酸依旧不稳定,甚至反复痛风发作。究其原因,很可能出在情绪和作息上。长期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频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干扰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会直接影响到肝脏对嘌呤的分解处理能力,以及肾脏的排泄效率,进而造成尿酸滞留和堆积。
总之,控制尿酸不是单一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的管理。及时排尿、科学饮水、稳定情绪和规律作息,这三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往往决定了尿酸控制的成败。真正做到这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反复发作,守住肾脏与关节的健康防线。
(注:《69岁老人:研究高尿酸血症40余年,总结三个降酸秘诀,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中医好历害的总结.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