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制度在国内,搞了一千多年,读书人也就是大量读书、写作,没听说过一天到头光忙着背书、考试了,也没听说过古人被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的。科举制度下,虽然学科狭隘、思想上不开放,几乎只读儒家学说。却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看似分类细致的考试题来做。
反观今天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几乎每天就背书、做题,对知识的认知几乎也就是教材里那二三十篇课文里的东西。无暇大量阅读书籍,更没有空去一点一滴培养观察、思想、写作的良好习惯。最后,即使学到近三十岁,除了背了一脑子天花乱坠、看起来很高深的理论知识,除了卷子上高高的分数,实在没有什么思想干练的作品拿得出手的。
原因很简单,当今教育光忙着抓考试成绩,认准了把人当成完全无知从组词造句、肢解文章,至于写作都是套路化的命题作文。所有人学习十几年跳不出教材的圈子,至于广泛地读书、自由的思想、创作,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当代的学科教育模式和课程结构是学习西方,然而,西方教育体系下,是不是所有学生也是每天都忙着学习各种繁多的知识点,一味只是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而不干其他事情呢?当然,我们无暇去真正的观察到教育发达国家每一个教育细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世界顶级名校里出来的人才,如果有兴趣来参加国内的高考,几乎全部都要沦落为学渣。
因为他们根本没接受过如此高强度训练的做题教育。
其实,教育承担重要的使命既在于传统文化技能的传承,更在于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富有各种“绝技”的新人。然而,世界上有哪种技能的传承需要先埋头在教室里背诵、默写一大通考题、考点的吗?、
传统的武术需要?中医世家的传承有很多考试卷子做?国外的科学家教育也不观察、不实验探索、不大量阅读自然科学图书,只是沉迷于教材里那三瓜两枣的知识点费劲做题、考高分?培养厨师也需要先在教室里背诵下各种食材的作用、计算一下配料表的搭配?……
世界上诸多推动时代进步的、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发现的?国际上诸多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们,他们的言论被刻进教材并被学生们大量背诵,然而,他们的童年也被紧紧关在教室里、远离自然、远离图书馆背书做题?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是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诞生的,也没有任何一门技能的培养是单单做卷子、考高分就可以传承好的。
语文,在识字教育基础上,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大量读书,启蒙思想,观察生活和社会、进行独立的写作训练上。至于当代课堂里流行的很多考试题,价值几乎不大,却严重阻碍良好的思想、语言习惯的的形成。
数学教育,在学习课堂上简单的数学常识之外,更需要大量阅读经典的数学书籍,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解决前人探秘数学王国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至于很多变化复杂的考试题,价值不是很大。
理化生等自然教育学科,更需要建立在阅读学科书籍的基础上,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进行大量的自然界观察、实验、探索。诚如现代有些生物学高材生,考试分数很高,在生活中却连基本的小麦与韭菜都区分不出来,在卷子里考试分数挺高,生活中却对身边的动植物都认不过来。物理化学考得分数很高,却连基本的实验仪器都认不全,更不用说做过多少实验、掌握实验探索的技巧了。这种分数教育,颇让人无语。
如同达芬奇学画,需要从基本的画蛋开始,经历大量的失败作品。没有哪一门子的学科是只要简单的在教室里背背书、做做题就可以做好的。
诚如当下很多沉迷于应试教育只会在教室里背书做题的人,嘲笑西方教育不懂得打基础。他们似乎忘了,是谁在学习谁,搞得西方教育好像在一旁蹩脚的学习国内教育似的。
分数教育,一味只是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痴迷于各种复杂、繁琐的考试题,劳心劳神,本质上却没有踏入任何一门学科教育的门槛。否则,应试教育一百多年,可曾除了高学历的人才遍地是,几乎本科生、研究生都要去送外卖、做家政了,可曾培养出一位世界顶尖的文学思想家、科学家吗?
分数教育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认知,同时,也没有看到西方学科真正的学科价值所在,却是被铺天盖地的、各种天花乱坠的书面题目搞得自己身心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