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个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节气,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轮回的深沉思考。清明作为传统四大节日,从古至今备受人们重视。它不仅仅代表着节气,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孝道的体现。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清明节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上坟祭祀,这种习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因此关于上坟祭祀的风俗禁忌也是流传颇多。在民间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上坟带4样,家兴人丁旺”,那么这4样指的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香烛纸钱:架起阴阳两界的桥梁"香火燃不尽,家族才有人气。"这支传承千年的烟火,自魏晋时期"以纸代殉"的文明进步开始,早已成为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命语言。点燃三柱清香时,升腾的烟雾仿佛架起阴阳两界的桥梁;摇曳的烛光不仅为亡魂引路,更映照着家族代代相传的印记。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普及,人们开始用黄表纸代替玉帛,形成了独特的纸钱文化。苏轼在《寒食》诗中写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生动描绘了清明焚纸的场景。香烛纸钱不仅是为亡魂引路,更是照亮家族精神传承的明灯。

古时候的清明比起现在要隆重很多,人们会摆出"三牲五果":整猪头、全鸡、活鱼象征三牲,苹果、橘子、桂圆、红枣、花生代表五果。这种祭祀规格源自《周礼》"以禽作六牲"的记载,经过千年演变成为如今已经变得较为随意,但是无论怎么变,酒食供品却不能少。

酒食供品是表达对于祖先的尊敬,选择供品时也有一定的讲究,例如苹果要选带叶的象征"平安结果",香蕉需成串寓意"招财进宝",糕点数量必为双数讨"四季平安"的彩头。通常祭祀完的酒食家人们要一起分食,让祖先尝过的春味滋养后人,完成阴阳两界的能量传递。
三、青青柳枝:生生不息的生命礼赞插柳习俗源自上古时期的植物崇拜。《齐民要术》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贾思勰将柳枝的辟邪功能写入农书,足见其影响之深。唐高宗曾赐群臣柳圈,谓"戴之可免虿毒",柳枝从此成为清明标配。

上坟之所以会插柳枝,有一种说法是柳枝的成活率非常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便一插成活率可以达到90,这与人们希望家族生生不息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便有了上坟插柳的习俗。人们通过插柳,希望家族人丁兴旺,家族后辈根基稳当。
四、敬畏之心:比祭品更重要的传承上坟扫墓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带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些人扫墓上坟纯粹就是完成任务,内心并不想去,只是迫于他人以及家人的看法。在古时候孩童首次上坟前需学习"三不"规矩:不踏坟头、不指墓碑、不折祭枝。这些看似繁琐的禁忌,实则是敬畏教育的生动课堂。

当年轻人轻嘲这些是"封建残余"时,其实它是对"阴阳能量循环"的敬畏,也是现实中的"惜福感恩"。
清明节将至,这些老传统大家不要忘记,正如《礼记》所言:"斋三日,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清明祭祖的四件宝,最终指向的,是让我们在烟火人间活得更通透,让每个当下都成为值得子孙追忆的"祖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