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最卷的“打工人”竟是一个4岁萌娃?
“瑶一瑶小肉包”——这个被2000万粉丝捧为“电子女儿”的贵州小网红,过去一年狂发30条广告,单条报价高达55万,年收入或超1650万元。飞鹤、麦当劳、理想汽车等大牌排队送钱,连商标都被抢注了一堆。更魔幻的是,她至今未签MCN机构,堪称“全网最自由童工”……
但流量与争议总是如影随形。一则“被男孩绊倒大哭”的视频,让瑶一瑶父母陷入“为钱摆拍”的漩涡。网友扒出:“小手冻通红”“多次摔倒合集”“4岁未上幼儿园”,质疑声浪直指“透支童年换流量”。
二、争议漩涡:是“母爱滤镜”还是“商业剧本”?1. 摔倒视频成导火索
视频里,瑶瑶蹦跳时被男孩绊倒大哭,母亲却在镜头外笑出声。网友炸锅:“本能反应不是扶娃而是拍视频?”“故意制造冲突博眼球!”
母亲回应称“只是孩子玩闹”,但承认“拍这个视频是错误”,并承诺不再让瑶瑶冒险。然而,网友并不买账:“以前没拍到还要‘轻轻弄一次’,这不算摆拍?”
2. 商业帝国的“B面”
天价收入:1分钟广告55万,近三个月收入或超240万;
童年代价:被质疑为拍摄冻红小手、推迟入园,网友痛心:“孩子成赚钱工具”;
父母双标:一边说“绝不会为钱伤害孩子”,一边让4岁娃高强度接广告。
律师直言:若父母明知危险仍摆拍,或涉虐待未成年人。当地妇联已介入调查。
三、网友吵翻天:羡慕、愤怒与反思齐飞支持派:
“酸什么?普通家庭一辈子赚不到她一年钱!”
“萌娃治愈人心,总比刷屏带货强!”
质疑派:
“4岁该玩泥巴,不是当广告机器!”
“父母靠娃实现财富自由,孩子长大后心理创伤谁买单?”
反思派:
“童星经济该降温了!法律该保护‘瑶瑶们’的童年”;
“平台和品牌方不能只赚流量,不管孩子权益!”
四、流量时代的灵魂拷问:谁来守护“电子女儿”?1. 法律真空:我国尚无专门法规约束儿童网红商业活动,父母“既当监护人又当经纪人”的冲突难解;
2. 平台责任:算法推流时,是否该对未成年人内容设限?广告合作是否需审核拍摄安全性?
3. 社会共识:当“晒娃”变成“商业项目”,我们是否默许了“童年商品化”?
律师呼吁:商业拍摄需尊重孩子意愿,保障安全与隐私,拒绝过度消费。
结语:瑶瑶的明天,不该只是流量数字瑶瑶的笑脸治愈了无数人,但她的未a来不该被锁在镜头里。当4岁萌娃的年收入碾压99%成年人时,我们不得不思考:
对父母:是选择做“摇钱树园丁”,还是“童年守护者”?
对社会:如何在商业狂欢中,为“瑶瑶们”筑起保护墙?
最后,灵魂一问:如果给你一个“年赚千万”的4岁娃,你敢接这泼天的富贵吗?(评论区开放讨论,但请勿造谣——小心百万索赔警告!)
参考资料:腾讯新闻、九派财经、红星新闻、潮新闻、搜狐新闻等。